说起中国酒文化,当真是源远流长,还有着讲不完的故事。不过,酒这玩意虽好,但绝不能贪杯,否则容易误事,且伤身。有意思的是,这并不能成为完全摒弃他的理由。毕竟,自古就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尤其逢年过节,亲朋聚会,他是必不可少的。
关于酒量,同样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当然,公认的是东北,内蒙古,山东,河南等北方省份,南方人对白酒始终有明显的拒绝。另外,喝酒是要讲气氛,行酒令。借酒消愁愁更愁,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今天给大伙讲下我家乡的饮酒规矩。
我的家乡淮阳,位于河南东部,风景宜人,当地人热情好客。有名扬天下的太昊陵,有天然的万亩龙湖,更有着不同风味的小吃,别名水城,时任总理的朱镕基亲笔题词——羲皇故都。古往今来,好吃好玩的地方,往往是饮酒的最佳地点。淮阳亦是如此。
淮阳人的酒量首先没得说,不少成年人都能把高度白酒耍上个半斤八两,而且不会出任何洋相。况且,不但能喝,还特别爱喝。不管春夏秋冬,只要有机会必定得小酌几杯。若是碰到正规的宴席,基本上让客人弄得不醉不归。来过河南的人都知道,对鱼头酒就惧怕。
鱼头酒其实很简单,但有着头三尾四的说法。龙湖里打上来的野生鲤鱼为主料,红烧,清蒸,糖醋,不强调做法。服务员送上来,鱼头对着哪位,他必须要先饮上满满的三倍。值得推崇的是,为了显示公平,鱼尾对着的,则要喝上四杯。要不然,饭局难以进行。
据老人说,这个规矩还是明太祖朱元璋定下来的。当年,朱元璋在太昊陵得到人祖伏羲点化,带着伏羲坟头上的黄土辗转到南京,治愈了瘟疫,赢得了民心。适逢元朝腐败透顶,他揭竿起义,成就大业。他按照许下的愿,在淮阳修建宏伟壮观的太昊陵,成为佳话。
有天,朱元璋心血来潮,回故乡安徽凤阳微服私访,顺便到淮阳太昊陵祭拜伏羲。适逢中午,他和随从感觉腹中饥饿,就选择蔡河边上的那家小酒馆吃饭。当然,店家并不知道圣上驾临,上来美酒和佳肴时,不经意地把鲤鱼头正对着朱元璋。
因为鱼身修长,恰似弓箭,官家规矩多,认为把鱼头对着人是大不敬。朱元璋尚未发话,有个大臣不乐意了,立即发难,责怪店家居心不良。店家不明就里,只是看得出他们不是普通人,却不知如何解释。当下站在那里,支支吾吾就是没法说出口。
关键时刻,有个书生说,席上之鱼,年年有余(鱼),实为大吉大利,鱼头指向谁,更是不得了呢。俗话说,鱼头一对,大福大贵,是对各位客官最真诚的祝福啊。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的说法,让朱元璋和那位发难的大臣心花怒放,潜藏的危机得以解除。
朱元璋也放声大笑,鱼头一对,大福大贵,说得妙啊,朕要连喝三杯,方能不浪费这美酒。他的称呼让大伙都明白咋回事,店家和书生更是吓得不轻,连称死罪。朱元璋正在兴头上,没有丝毫责怪,对店家给予丰厚奖励,同时把具有真才实学的书生直接带走做官。
这事很快在附近传开,为了交鸿运,讨彩头,喝鱼头酒的习俗就流传下来。发展到今天,鱼头酒更是成为淮阳人甚至整个河南人招待贵宾的独特方式。上菜前,主办方会私下安排好服务员,摆放鲤鱼时把鱼头故意对着客人,彰显诚意和敬意。
当然,待到酒过三巡,自然会说出其中的秘密。这时,酒局已经进行到高潮处,大伙没有任何埋怨,相反会因此变得更加开心,直至达到宾主尽欢的美好结局。要承认的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刻意劝酒,规矩履行完就完全随意了。呵呵,好玩吧。(文/孙新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