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月20日,我在家人群里发了一个“我爱你们”的表情包。
孩子说:建议打钱。
我内心的声音:为啥要打钱,他直接表达一个爱意不好吗?后来一想,还是先跟孩子做一份链接,发个红包吧。
发多少合适呢?如果发520元,会让孩子觉得有真的在要钱的压力,如果发个5.20元,又觉得跟我爱你的表情包没有什么区别,最后我决定发52.0元,这样既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我跟他做了个链接,又可以有一点实质性的表示。
孩子答复:嘿嘿(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声音,是很开心的)
然后我又问他:你的爱呢?
孩子回答:我不是很配有。
我说:你最值得有。
孩子回答:没有钱。
我说:有钱才有爱吗?
孩子发了一个“摆烂”的表情包(我猜测他感受到了我想讲大道理的心)
我又说:没钱的人不能拥有幸福吗?
孩子又发了个同样的表情包。
我又说:只有富人才能谈爱吗?(我想急于得到答案的那颗心)
孩子依旧发了同样的表情包。
对话就进行不下去了。
过后我反思:对话进行不下去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哦,是不是卡在“我不是很配有”后的问话上,这时,我是不是应该表达:那你觉得怎么样才算配有呢?这时孩子会不会往下切一些呢?我是不是可以和孩子自自然然地聊聊天。
通过这段对话,我觉察出自己时时刻刻想给孩子讲道理的心,真正的心并没有跟孩子同频;
另一方面,我也在思考,为什么孩子觉得打钱会跟爱挂钩呢,这是不是我以往的教育中,有一些思想病毒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