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时代不仅微博,博客信息爆炸,渐渐扩张到了网络课堂,免费或收费的讲座,培训,训练营层出不穷,作者最近就加入了很多训练营,听了几趟微课和知乎LIVE。恨不得一天48小时地过。
十一到了,也没有出去玩,天天在家里补课,打卡,但是渐渐地发现,自己的时间掌握地越来越差,吸收的东西过多。番茄工作法第一个重点就是要清空大脑内存,而我现在反而回到了学习时间管理之前的状态,碎片化信息扎堆,离开了微博却又来到了一个新“微博”。
信息爆炸
不单单网络信息,网络互动课程近年来也崛起了,当时接触到喜马拉雅,主张利用碎片化时间听新闻、获取知识,一开始也都是免费的,像是职场生活技巧,有声书以及简单的实用课程,多诱惑。慢慢地引入了收费模式,你看都是套路,开始几个音频实用且收获大,可是最近却越发地空洞,实用性低。
然后转战同类型的得到,由罗辑思维团队创立,除了每日几条知识短新闻之外,几乎就是个全收费平台。首先吸引眼球的就是12个收费专栏,罗胖请来的这些行业佼佼者,大腕们,除了罗辑思维之外,几乎都是以年收费统一定价。
另外,还有电子书音频,付费精选,最近新推出的每天听本书,可谓种类繁多,眼花缭乱,还有图书,忘了说一开始罗辑思维团队是卖定制书的,本就是个商业团队。
其他的,还有微信弄得一些训练营,免费微课,知乎的收费live。
学习多思考
什么都有套路,以前没去留意,我的日常是这样的,看看公众号打发上下班时间,从每天6点半开始听罗胖的语音,接收文章,然后每篇都会仔仔细细地看一遍。
套路很明显,仔细思考会发现四篇文章就是硬广或软广(不过仔细想想罗辑思维也是硬广,每期最后都会推荐一本罗辑思维定制的书籍)。1、得到专栏推荐,2、推荐得到收费产品,3、罗辑思维定制书籍推荐,4、线上线下课程推荐。
找出对方目的
多多提高自己的思考判断能力,这些营销套路识别起来并不难,先找到这篇文章说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他要这么说,他针对的对象。但是,难的就是,如何判断自己真正需要学习的能力技能。
找到自己的需求点
知识的阶层分为入门,初级,中级,高级,先问问自己,我需要的技能和知识的培养是哪个等级的,再依次去寻找目前最先要巩固提高的等级。
作者的拙见是,专栏的话,可以关注公众号文章,找你最感兴趣的去试读一下。这些专栏几乎每周更新五期,每天听2-3个,大概占据你20-30分钟时间,输入后经过思考和联想,再进行处理和输出,直到真正吸收为自己的知识。这个时间差不多1个小时,基本可以接受,如果再多,就变成了变相的信息爆炸。
微课或者训练营,一般每课1小时,不是每天,这个时候切忌同时参加好几个,作者就是反面教材,顾此失彼,忙不过来了都,还是要循序渐进,启动单任务模式。
譬如说阅读是很多获取知识的敲门砖,那你选择首先掌握阅读能力,以此为铺垫,再学习更高层次的知识。再往下,阅读也有很多不同老师的课程,我们还要继续挑选,关注主讲人的背景,个人谈吐,还有过去的培训或者微博,知乎等等作为参考,一步步细分,直到最终选定一门课。
别看前期选择的复杂,就像我们在写论文之前,会做很多准备,但是一旦进入正题,所有资料知识齐全之后,相对选择的过程,执行阶段会顺畅很多。接下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专心于学习本身即可。
譬如最近的刘润5分钟商学院,作者就是在公众号,被“一个人就是一家公司”触动到了,满足自己的渴求点,所以心甘情愿地掏钱了。
多思考,理清思路,培养自己的能力。我现在每天都拿罗辑思维公众号来训练概括能力,昨天和今天的独家,我了解到元认知和价值观的重要性,想得多不如做得多,打好基本功,助你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才可以抓住。
(不知不觉又1500+,两个多小时,现在的困难是随笔没有足够的论据支撑,很难单独成文,类似今天这种讨论的主题,写作容易刹不住车,且论据还要花时间去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