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去年有两部不同题材的电视剧于同一档期播出,一部是《白鹿原》,一部是《欢乐颂》,那时我选择了《欢乐颂》。理由很简单,我每天要上课看书写作业,忙着开题和思考人生,内心无比焦虑恐慌,因此,我需要一些轻松愉快的,能让我笑出来的东西,哪怕那些笑点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营养。但一段时间后,当我感到空虚需要补充养分的时候,我选择去补涵盖厚重历史的《白鹿原》。但看了几集之后我崩溃了,请问白灵这个角色的演员到底是怎么选的?
于是这几天跟朋友的聊天内容清一色都是吐槽,吐槽当下某些演员不忍直视的演技,吐槽国产电影,吐槽娱乐圈无休止的炒作。网上也说:“陌生人才跟你聊人生,熟人都聊八卦。”但我想,与其在背后这么悄无声息地吐槽,不如好好写一篇文字尽情抒发多年来看戏吃瓜的体验。
看戏的时候,我们在荧幕外,他们在荧幕里,我们在台下,他们在台上,他们或悲欢离合或撒泼打滚,我们或真情实感或嬉笑怒骂。这些人,在一百年以前,还被叫做戏子。他们扎根的地方,叫做舞台,那里是艺术的殿堂,人间的缩影。现如今这个地方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演艺圈,或者直接干脆点叫做娱乐圈。其实娱乐圈到底指的是什么,我也无权下定义。但这个词听起来就是不大好,娱乐似乎就意味着拜金和肤浅,仿佛演员生来就是供人娱乐的小丑一样。其实我觉得戏子这个词并没有什么贬义色彩,陈道明老师也曾说过,他就是一个戏子。但人们常说戏子无情,所以演员们都对这个词深恶痛绝,认为是在贬低他们的劳动和人格。从前的年岁,有戏子的这戏称只是因为那时他们伶人社会地位低下,并非有辱他们的业务能力。
在当下,娱乐圈是个泛指,因为众声喧哗,无法调和。这个圈里有演员,也有明星,有偶像,也有小丑,有艺术家,也有野心家。鱼龙混杂,无从分辨,因此吃瓜群众只好一言以贯之为“娱乐圈”。
有件事我一直很遗憾,活了这么大我真的还没有特别喜欢的演员,欣赏的很多,但特别喜爱,视作偶像的,目前还没有。但我一直特别庆幸我的童年是《大明宫词》,而不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网络时代,经常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我刚刚看到一个神回复:“她除了演技不好也没有别的黑点了呀。”
但像我们这样普普通通的,跟艺术一点也不搭边的平凡的人来探讨演员的演技,是不是特别不合适呢?
2
回想起来,我生平第一次对“演技”这个东西的切身体会,大概是在小时候看《大宋提刑官》时获得的。一个案子中,小品演员郭达出演了一个大贪官大反派,在他的举手投足与台词的抑扬顿挫间,我忘记了他在春晚小品中的形象,被完全地代入戏中了。我完全没有想到一个负责逗大家笑的小品演员,竟然能塑造一个这样角色,还如此成功,让人相信他就是角色本人。
那部电视剧真的很经典,不只有郭达,还有范伟、郭冬临、洪剑涛等平日里负责逗大家笑的演员都一反常态,演了一本正经的正剧角色,却令观众完全没有想笑的感觉。不像现在,综艺真人秀泛滥,看多了一些演员装疯卖傻,等到看他真正作品的时候,无法入戏只想笑。
我并不是狂热的剧迷或影迷,但有很多经典片段,都让我记忆犹新。如今想来,全是演技。
大学时看《霸王别姬》,菊仙看出了程蝶衣与段小楼之间特殊的关系,去劝阻程蝶衣不要对他师兄再有非分之想。张国荣轻蔑一扬头,淡淡地说了句:“知道就好。”巩俐马上接过戏来,露出邪魅之笑,观众随之震颤。
看电视剧《悬崖》中小宋佳的表演,她去与张嘉译扮演的周乙接头,与高层喝酒,假装喝多被搀扶回家,等到客尽散去,她立刻清醒,从贵妇人官太太转换为女特工。转换得严丝合缝,不留痕迹又合情合理。等到她和周乙身份双双败露,周乙趴在她耳边交代对策,她完美地演绎了一个濒临疯狂边缘浑身颤抖却不得不镇定的状态。
后来随着各行各业的堕落,我仿佛患上了一种“烂片自虐症”,常常满怀欣喜地去电影院贡献票房,结果被喂了苍蝇。如《恶棍天使》、《长城》等,前一段时间看了《战国》,再次刷新了我对烂片的认知。
其实我是个头脑很简单的人,我认为凡事一心一意最好,但世间事注定无法黑白分明,评价一个演员也只有面对作品时才最真实。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巨大冲击。互联网让音乐行业如遇冰霜,也近乎淘汰了一批好演员。演员不光要会演戏,还要有商业价值,能带动流量。那些没有赶上互联网崛起的演员,慢慢都被淘汰了,只能接到一些配角。
他们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画皮。他们什么样,我们就什么样。他们浮夸印证了我们虚假,他们拜金印证了我们功利,他们的作品粗制滥造印证了我们肤浅无为。
影视作品质量呈直线下滑,观众群嘲流量明星,但这其实真的不单单是演员的问题,而是整个大环境的问题。大环境热衷追名逐利,藐视艺术,自然没有心思挖掘好题材,创作好剧本,根上出了问题,演员自然拿不出好的表演。
3
我只是觉得现在这个时代,太易让人颠倒黑白,是非不分,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以致于人人都模糊了双眼腐蚀了内心。观众归根结底,还是喜欢真实纯粹的东西。
无论明星们制造了多少话题流量,创造了多高的经济效益,在综艺里给观众带来了多少欢笑,我承认她们美,承认她们会做人会说话情商高,知道在这个圈子里要怎么混,但对我来说,这些都不如我自己沉浸在戏剧世界里的那种快乐和满足。尽管那种满足常常是悲伤,会刺痛你,但会让你更深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你怎么可能因为一点痛楚,就拒绝成长和顿悟呢?
周笔畅真的在格外漫长的岁月里建构了我的三观,准确地说,是看演艺圈的三观。先前我真的以为热搜都是用户刷的,通稿都是读者写的,知乎豆瓣上的评论都是真实网友的留言,也觉得任何一次机会都是要靠自己的实力争取的。这使得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无比排斥不靠实力、不靠作品的艺人,也即我们如今常说的“流量明星”。后来因为一些事情我真的见识到了明星经纪团队的威力,见识到了一个毫无口碑的女明星是如何通过一次恋爱将过往见不得光的历史洗白的套路。不由得感叹一句:贵圈太乱。
再来聊聊人设这个时髦的词儿吧。人设这个词不好听,它是指经纪团队或综艺真人秀为了传播营销而给明星安排的角色类型。比如女明星特别流行“吃货人设”,又亲民又可爱;男明星流行“男友人设”。但人设这个词也很合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气质,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面,怎么可能一个人设从一而终。对于明星来说,提炼出最吸粉最正面的一面有利于快捷的营销。每一个人接受采访的时候都说自己就是做自己,没有人设,没有炒作。但他们实际的行为却与那些声称南辕北辙。
但他们到底是谁?身份认同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巨大落差,就像我们普通人无论如何折腾如何奔波也找不到自我一样。
想起电影《梅兰芳》中的台词:
你穿着戏衣来到这个世上,留神把戏里的人物弄脏了。
畹华,你以后要是大成了,名扬四海,你可得大大方方地提拔提拔咱伶人的地位,爷爷争了一辈子的面子,没正着。
——《梅兰芳》
4
在刚刚懂戏的年龄,我们都曾被《霸王别姬》震撼过,那才是戏,真正的戏,到达了人戏合一的境界。《霸王别姬》还有后来的《梅兰芳》向我们展现了戏子伶人的残酷,戏子之至,无非是在于把自己活成了戏中人,以致戏里戏外不分。我们从程蝶衣的悲剧中大彻大悟,使我们明白了戏终归是戏,出了戏,人才是最重要的。万万不可为了戏而牺牲了人,戏再真也是戏,而人是一个生命。以前的戏子没有那么多名利可以图,所以他们真,所以他们痴。而现在随着戏子的地位日渐提升,他们就真的不那么爱入戏了。戏太伤人,还是好好活着最好。
现如今的大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共同造就的。我们想看什么,制片方就作什么,明星就演什么。很多明星也是由我们将他们推上神坛的,他们本身或许也无计可施,他们也迷茫却故作镇定。所以,很多流量小花在没有名气时演戏还很有灵气,后来出了名,反而陷入套路化、模式化,丢失了本真和灵气。初心在哪?初心是什么?谁都说不清楚,索性随波逐流。毕竟如果只追逐名利的话,还是活得比较轻松的。毕竟戏太伤人,曲高和寡,很难攀越,还不如有名有钱,总比什么都没有好吧。演员真的是个太残酷的职业,只有先有名气,才有机会去实现自己。
我并不觉得娱乐圈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染缸,一个发酵丑闻的大熔炉,我也不认为名利场就没有纯粹的人。我们说是在吃瓜看戏,但其实我们看的都是自己,我们寻找的也是自己。我们生如蝼蚁,因而仰望星空。我们喜欢看光鲜亮丽的人露出平庸俗气的缺点,我们也乐于窥探成功背后那些见不得光的暗处。这里的传奇和丑闻一样多,其实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我们吐槽这个圈子,也是在吐槽这个世界的不和谐。娱乐圈是面镜子,折射众生百态。
他们高高在上,光鲜亮丽,呼风唤雨,要知道在一百年以前,戏子伶人尚是非常为人所不齿的职业,现今看来,他们的地位得到了历史性的扭转,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不是时代的进步?
最大程度的名和利集中在哪里,丑闻和八卦就会集中在哪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谁也别得意。娱乐就是个圈,圆圈是最不稳定的,兜兜转转,回环往复,没准什么时候就会一夜回到解放前。
往事回头看,皆是历史遗迹,万事了无痕,只待天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