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已经过去了四五天,我的高考已经过去了近四十年,然而,关于高考的记忆却从不模糊,甚至愈加清晰了。
我的高中时代仍然贫穷,教室里没有电,照明靠的是蜡烛或者煤油灯;吃的菜还是只有一毛钱或两毛钱的炖白菜、菠菜汤。
于我来说,这一毛钱的菜都属于奢侈品,因为大多数时候,我只能靠每个星期从家里捎回来的炒咸菜打发三顿饭,每周吃完两饭盒,几乎是铁律。
这条件,比《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也好不到哪里去。
也许生活条件的艰苦,更加激发了农家孩子的学习劲头吧,记得高三时,教室里昏黄的灯光,要到夜里十二点才会全部熄灭。而凌晨三点多,教室里的灯光又会再次亮了起来。
对,班里有几个学习刻苦的同学,每天只睡4个小时左右。真不知他们哪里来的如此旺盛的精力。
但是,那时候的我们虽然刻苦,却没有过多的压力。很少有父母掺和孩子学习的事,他们也不懂,能给予的,是心疼自己的孩子。
我永远不能忘记,高考那年的冬天,接近年根的腊月里,平时寡言少语的父亲,顶着刺骨的寒风,把满满一饭盒肉汤,送到了我们学校的门岗上。见过我一面后,没说几句话,又骑上破旧的自行车回家了。
从我家到学校,30多里地,在大地都被冻裂的最寒冷的雪天里,只为送一饭盒骨头汤。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
我们高考时,都是提前填报志愿的,谁也不知道自己会考的怎样,所以,大多数同学都不敢期望过高,记得当年只有学习成绩最好的两个同学,才敢报考山东大学。多数同学往往只报一些当年招生比较多的师专、商校之类,目的只有一个:走出去!
我也是如此,本科和专科都填报了比较好考的地质院校。就是前两天报道的那个环卫工人的儿子任旭明同学想要报考的大学,河北地质大学。
最终,我如愿以偿了,我成为了我们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那年的9月12日,我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河北张家口的火车。以前连县城都很少去的我,需要先坐火车到北京站,再坐公交车去北京南站倒另一列火车,最后到宣化一一我的大学所在地。
我现在都佩服那个时候的我,没胆怯,有勇气,背上行囊独自去远方。
回想高考的前前后后,仍然感慨万千。如今考上大学的孩子们,再也不需要独自前往,大多数都是全家出动,甚至有的父母一人全程陪读。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有出息的人,一定是有苦难经历的人,成功都是从事上磨砺出来的。
忽然想起高考,送给高考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