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考试吗?你认为考试得分意味着什么?
当前,素质教育受到空前倡导,尽管在现实中成效并不显著。与此同时,应试教育遭到普遍批判。有人甚至认为,为了使学生不做“分数的奴隶,考试的机器”,就应当彻底抛弃考试和分数。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正视考试和分数存在的价值。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水平的测试,分数则是考试结果的数字表现。作为一种测试工具,考试只是学习的手段,而不是学习的目的。应试教育错就错在将手段当成了目的,于是一切学习都指向考试和分数,以考试和分数为中心,而忽视了平时更重要的对学科内容的学习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做最大的恶果是,学生毕业后几乎只会考试,不会学习,只是考试能力强而不是学习能力强。这种集团性甚至集体无意识的错误使中国人成为举世闻名最擅长考试的人,使中国成为一个考试大国。但这丝毫不值得骄傲,因为中国人还远远不是最会学习的人,中国也远远不是一个学习大国。
事实上,考试和分数本身并没有错。现在不是说要不要考试和分数的问题,而是要什么样的考试和分数的问题。当前考试和分数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足够的信度,即反映不出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比如语文,语文考试分数并不能真实而客观地反映一个人的语文水平。换言之,语文考试得高分并不见得他的语文就有多厉害。更可怕的是,很多真正有思想有水平的学生在语文考试时只能得低分。这就是试题的问题了,应当反思的是试题而不是学生。
因此,需要改善的是增强考试和分数的信度,让试题的难度长年保持不变,使它们能真实而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以便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参考。为什么俗称美国高考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简称SAT)和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merican College Test,简称ACT)以及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简称GRE)具有那么大的公信力而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可?为什么那些平时学习没长进的学生无论考多少次分数都差不多?为什么SAT得分1800的学生与2000的学生就是不一样?因为这些考试有质量,具有超高的信度。现在很多学生盲目刷题刷分,通常不是因为自己学习水平提升了多少,而是因为试题时难时易,难度不一致,导致同一个学习水平考下来得分差距很大。
就高考来说,其实全国一套试卷就足够了,差异性可体现在时间上而不是空间上。具体而言,高考一年可多次进行,但每次只需一套高信度的试卷。这样就能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而不是让所有学生都拖到每年六月来高考。只要我们认为学生的个性很重要,就会意识到这样做的好处。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样的时代早该结束了,须知我们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为了增强学习能力而学习。如果一个学生平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这自然会在分数上体现出来。而如果一个学生无论再怎么学习考试的分数都只是那样,那为什么还要反复考试?同理,如果一个学生已经达到了自己学习的最高水平,那还有什么必要反复考试?简言之,假如一个学生头年十二月高考和次年六月高考得分一样,那还有什么理由将自己的青春耗在学校过度复习和过度考试?须知学习的意义并不仅仅体现在学校里,还体现在更加广阔的天地中。
当然,为考试和分数辩护并不意味着忽视其局限性。分数本质上是一个数字,其最大的价值在于方便量化和统计,以便展开科学的分析。分数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依据,但并不是唯一依据。因为还有很多东西是考试检测不出来的,也是分数反映不了的。正因为如此,多元评价才更加可取。事实上,这也是教育评价研究从量到质的范式转型的具体表现。
考试和分数固然重要,但其背后鲜活而丰富的个体往往还更重要——这才是我们对待考试和分数的良好态度。
注:文中配图源自互联网,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