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心灵课》
作者: 唐纳德·温尼科特
昨天正好是母亲节,因此翻出了这本《妈妈的心灵课》,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在那些生命最初的时光中,母亲为孩子所付出的一切。
作者介绍:唐纳德.温尼科特是继弗洛伊德之后的又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大师,同时他也是一位十分出色的儿科学家。他一生接待和治疗过近6万个母婴家庭。这本书是作者应BBC邀请,为英国母亲做的广播内容。
内容介绍: 本书共包括35章,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妈妈与宝宝
第二部分: 亲子与家庭
第三部分: 孩子与大千世界
我们看到哪分享到哪。
今天分享前4章:
1. 男人眼中的母亲。
照顾宝宝是母亲天生就会做的事情。母爱可能会有占有孩子、吃掉他、甚至恨死这孩子的欲望成分,但也包含着慷慨的力量以及谦逊的成分,母爱是最天然的,不需要太多的多愁善感。
爸爸有能力参与进来对母婴关系很重要,但需要保证母婴之间的亲情关系不被打断,因为母婴之间的这种亲情连接,才是儿童养育的精髓和本质。
2. 开始认识你的宝宝。
从婴儿在子宫里诞生的那一刻起,宝宝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在9个多月的孕育过程中,婴儿会非常地了解自己的母亲,他知道妈妈什么时候焦虑、兴奋或愤怒,也知道妈妈什么时候会安静。
喂奶是母婴之间首次亲密接触,在婴儿刚出生的一段时间内,一定要根据婴儿的需求进行喂奶,不要按照固定的时间去给孩子喂奶。因为如果婴儿想吃奶,但是母亲却没有在当下立刻给孩子喂奶,他们就会内心充满恐惧。
宝宝需要一直待在妈妈的身边,母亲的身份是任何的养育者都无法替代的,年轻的妈妈一定要和小宝宝尽早的进行接触。
3. 相信宝宝的发展潜能。
中国的家长总是先天的有一种焦虑意识和长远意识,在孩子还没出生的时候,就考虑到未来孩子的发展,在育儿的过程中也是各种担忧,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从受孕的那一刻开始,宝宝就是母亲身体里的一名过客。他会出生,成为家庭里的暂时寄宿者,最终会独立出来,拥有自己的小家庭。所以母亲的责任其实是提供孩子他所需要的成长环境就好,而不需要去刻意地培养和造就孩子。刻意的培养是一个很糟糕的决定。但却是我们现在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在做的事情,之所以说它很糟糕,是因为我们任何人都无法承受如果塑造失败带来的后果。
4. 哺乳: 在关系中养育心灵。
哺乳实际上就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问题,是一种将母亲和婴儿两个人之间的爱付诸行动的表现。
不要刻意地哺乳破坏这种亲密的情感关系。
哺乳的过程中也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因为当妈妈和宝宝之间产生了一种亲密的情感关系,这种情感自然的发展,整个的过程就能够正常的运行,在这段关系中妈妈和宝宝都是互益的,妈妈从宝宝身上学会如何育儿,而宝宝也从哺乳的人身上认识了妈妈。
现在社会上有非常多的育儿理念,何时喂奶?如何喂奶?各种注意事项等等,搞的新手妈妈都很怀疑自己的水平是否够。但其实大道至简,关系的重点是母婴之间的互动,而不在于有没有规律的哺乳规则,甚至没有规定说一定要用乳房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