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脾气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迅速平复”。
宝宝大哭的时候,我们脱口而出的是“不要哭”。
我们总希望孩子能一直开开心心,却忘了,孩子的泪和笑一样重要。
一个心智健全的孩子,不是永远快乐,而是在经历过悲伤之后,有自我恢复的能力,在通过应对不同情绪的经历中成长为乐观、勇敢的人。
真正对孩子负责的父母也不会只给孩子造铸蜜罐,他们不是对孩子的快乐负责,而是对孩子的性格负责。
人类真正的思考和成长往往都来自于那些不快乐的经历和情绪。
没有失望过的人哪懂得珍惜?
没有悲伤过的人哪懂得善良?
没有痛苦过的人哪懂得感恩?
人的情感越丰富,人格就越高贵。
对极端情绪的调节,才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情商。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后天培养的。
当宝宝发脾气的时候,正是他的情绪走到极端的时候,这恰恰是培养她情商最好的机会。
1、哭闹的时候,教会宝宝认清情绪
宝宝的负面情绪有千百种,但是能表现出来的形式只有“哭”这一样。
情绪本身都是平等的。快乐并不大于悲伤,平和也并不高于愤怒。
不必刻意让孩子回避某些情绪,当负面情绪出现的时候,家长应该做的不是跟着起哄,而是冷静下来,帮助孩子正确疏解。
孩子发烧哭闹的时候,可以告诉她因为身体不舒服你很“难受“是么?
不能继续吃冰淇淋的时候,可以告诉他,妈妈不让你吃冰淇淋,你很“沮丧“是么?
看到秋千上有别的小朋友,她又哭又闹,你可以告诉她,等待的过程让你觉得你很“不耐烦“是么?
如果孩子不认识情绪,那么所有上述情境造成的“想哭感”只会让他们恐慌,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在某些时候自己那么烦躁想哭。
如果父母再添油加醋说,“这有什么好难过的,不许哭、真烦人。”慢慢的孩子就会不敢发泄自己的情绪,负面情绪出现的时候会让她感到自卑,因为“这样的她”妈妈不喜欢。
如果孩子认识了情绪,她就能学会接纳和表达,家长也能做到共情,孩子的情绪可以得到自由的释放。
我原来是因为身体“难受“才烦躁的;
我就是因为等待时间太长觉得”不耐烦“才想跟妈妈发火的。
很多时候哭闹升级的原因,就是因为家长的不理解。
当孩子们在精神上被接纳之后,无一例外心情会变好,而不会继续跟你死磕。只要让他相信,让你生气讨厌的只是他们过分的言行,而不是他们本人。
早期帮孩子认识的情绪越多,他的自控能力就会越强。
当然,学会教孩子情绪表达和沟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可能需要反复很多次,但是,“为你,千千万万遍。”
2、帮助孩子学会排解情绪
认识情绪之后,需要帮孩子做的就是排解情绪。几个小妙招:
☞说不之前,先说爱
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好奇,我们不可能一味满足,但是,说不也可以饱含深情。
你不能抢小朋友的玩具,虽然你很喜欢,不能玩CC会觉得很难过,妈妈抱抱你吧?
妈妈特别喜欢CC白白的牙齿,但是今天不能再吃糖喽。
所有“不”得拒绝,都可以带上一句“爱”的表达。
☞接受孩子的发泄方式
拒绝必然有不满,情绪总要找出口。
我们只要记住,孩子宣泄,是对情绪,不对你。
有的孩子爱扔东西,有的孩子爱大声喊,有的孩子闷在屋里狂画画… …
不管你的孩子是哪种,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在你能够承受的最大范围内允许她。比如摔东西,你唯一需要沟通的就是告诉孩子哪些不能摔,比如杯子、电器。而那些可以尽情摔得,比如皮球,软垫;她摔得再欢妈妈也不要干涉。
另外,不要以你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宣泄的窗口。
比如我生气的时候就爱摔东西,摔的时候觉得特别带劲,摔完觉得特别痛快,但是CC生气就爱大声吼,我特别不喜欢别人吵,但是如果那是她喜欢的发泄方式,我再不喜欢,也不会阻止。
☞父母要学会道歉
育儿的路途这么长,恐怕再有修养的父母也难免有失控的时候。当你为自己的失控后悔的时候,平息完怒气,别忘了给孩子道歉。
CC是一个个性非常强的孩子,我每次凶她她都不会哭,只有我道歉的时候,“对不起,妈妈刚才太凶了,我不是故意的,我只是因为。。。(各种生气原因),妈妈最爱CC了。”只有听到这里,她才会嘴巴一扁,靠在我怀里哇哇的发泄。
☞宝宝一定要睡好觉
睡不好直接导致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易激动,不能控制情绪,易焦虑
人体内分泌的四种化学物质:皮质醇、去甲肾上腺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水平会影响大脑的思维和感觉。
积累的疲倦会让孩子总是处于兴奋状态而无法放松起来,形成恶性循环:越睡越困,越不睡越精神。当孩子该睡的时候不睡,体内会发生化学变化,直接影响孩子行为,久而久之会让孩子脾气变得暴躁、更具挑衅性,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