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训练,塑造精彩
—— 新乡市新区小学张新利老师《老人与海鸥》公开课赏析
一、朗读
在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课文写的两个场景,初步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之后,提出学习要求:自由读2至11段,画出最能表现老人爱海鸥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哪个细节打动了你,批注下自己的感受,并和同桌进行交流。提出分享要求:1.读文中句子时读出自己的感情。2.说说打动自己的细节。3说说自己的感受。对学生回答问题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条理。学生找出了不少的句子。在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张老师对学生的表达作适当的点评。当学生找到 “你看你看!那个脚上有环的是老沙!”老人得意地指给我看,他忽然对着水面大喊了一声:“独脚!老沙!起来一下!”
老师让两个学生分别读这句子。觉得学生的感情不到位,就提醒学生注意标点符号,连用五个感叹号,可见老人对海鸥非常喜爱。然后再让两个学生读,大家读。在读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喜爱之情。
当学生找到“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的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老师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觉得学生没有读出韵味的时候,老师提示学生注意“抑扬顿挫”、“唱”、“亲昵的变了调的地方话”“亲昵”,然后自己示范。再让学生反复读这个句子。找了四个学生分别读,然后让男生齐读,女生齐读,感受老人对海鸥的深情。读过这两处句子之后,老师提醒学生,留心提示、标点可以让我们读的更好。在学生找到的那么多句子中,张老师重点指导读这两个句子。一个是运用感叹号表现喜爱之情,一个是借助提示语表现深情。然后给学生明确的小结。我们可以明白张老师精选精读内容的匠心。研读教材心明如镜,运用教材才能举重若轻。
于永正老师就特别重视让学生自己在读的过程中感悟文章。朗读时注意读出情景,情感,人物年龄、身份、性格、性别,为了能做到这些,认真研读教材,甚至不放过标点符号。张老师就特别注意到了提示语与标点符号,并引导学生注意,并在朗读后小结,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来说,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己理解文章所写的情景,体会到文章所表现的情感,比老师繁琐的讲解分析有用的多。
二、创造性表达,我们也可以称为读写结合,但张老师的读写结合刷新了我的认识。张老师特别注意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创造性表达。课文中有一个句子“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老师让学生读这个句子。老师对着一个学生说:“今天特别寒冷,老人,你就不要去给海鸥喂食了。”学生很自然就回答出理由。对另一个学生说:“老人,今天下雨了,你就不要去给海鸥喂食了。”学生同样很自然就说出自己的理由。对第三个学生说:“老人,今天是春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你就留下来和家人团聚吧,不要去给海鸥喂食了。”学生又会陈述自己的理由。对第四个学生说:“老人,你生病了,身体非常虚弱。今天你就不要去给海鸥喂食了。”学生也展示出自己精彩的回答。课文中这一个概括叙述的句子写得极为简练,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把十多年来老人“每天必来”的“每天”变成了一个个具体的日子,阴晴雨雪、安康病痛……切切实实体会到了那份坚持背后伟大的付出。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以“又到了去喂食海鸥的时间了……”为开头,写一段话,要求用上一处或多处细节描写。有了前面的蓄势铺垫,学生的精彩就可想而知。
文中海鸥告别老人的场景,是把海鸥们作为一个群体来写的。张老师又有巧妙的引导。张老师对着一个学生说:“老沙,看到你急速扇动翅膀,你能告诉我你的心情吗?”学生说“难过”,老师就说:“那么你能用难过的语气读一读么?”学生读第十六段就读得声情并茂。老师又对另一个学生说:“灰头,看到你站在老人遗像前,一动不动,眼里含着泪水,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然后是公主、独脚。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真切地表达出对老人离去的难过,依依惜别。
我们可以发现张老师特别注意情境创设,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激发学生,让学生进入情境创造性地表达,读、悟、写有机结合。
语文学习应该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活动。我们会发现张老师特别注重读写的有机结合,以写促读,以读促写,读写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语文表达,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活动真正体现语文学习的规律。
自己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比较注意的是学习写法的以读促写。大多是让学生模仿文章句式、段落或篇章的写法进行练笔。看了张老师的课例,让我明白,文章不仅可以作为例子来学习写法,还可以利用文章中的一些关键点让学习生进行创造性的语言表达,既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这样的读写结合是非常有意义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