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浪山的成长启示录
近日热映的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以四只底层小妖的奇幻冒险为叙事载体,在水墨丹青勾勒的山海之间,悄然打开了一扇映照年轻干部成长的“魔镜”。影片中“我想离开浪浪山”的呐喊 ,恰似新时代年轻干部突破自我、扎根基层的精神宣言。当我们将镜头从妖界拉回现实,会发现这场西行取经之旅,实则是年轻干部淬炼党性、增长才干的生动隐喻。
一、破除惯性思维,勇于创新突破。浪浪山的“大王洞”里,小猪妖们曾困于机械重复的巡山任务,如同某些年轻干部在基层陷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惰性循环。蛤蟆精的悲剧性,正是用经验主义的锁链捆住了创新的翅膀。隐射现实,部分年轻干部面对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复杂课题,容易陷入“等靠要”的思维定式,或是机械照搬政策条文,缺乏因地制宜的创造性转化。基层不是“躺平”的温床,而是孕育创新的沃土。影片中四只小妖组建“山寨取经团”时迸发的勇气,年轻干部当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锐气,在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蹚出属于自己的路。
二、深入基层调研,践行务实作风。电影中黄鼠狼精从喋喋不休到沉默失语的转变,深刻揭示了无效沟通的困境。这让人联想到部分年轻干部在基层调研时的状态:坐在车里转一转、会议室里谈一谈,最终调研报告写得洋洋洒洒。影片中四只小妖深入双狗洞、小雷音寺等地的冒险,实则是一堂鲜活的“调研方法论”课——只有像他们那样“脚上沾泥、身上带土”,才能真正听到群众的“心里话”。年轻干部只有“沉浸式”体验基层,“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才能锤炼应急处突的见识和胆识。
三、锤炼过硬党性,强化责任担当。浪浪山的刷锅球情节,道尽了现代职场的荒诞现实,当小猪妖将自己异化为工具人时,实则是对初心的背离。这与部分年轻干部在“躺平”与“内卷”之间的挣扎形成镜像对照。相反的,在西藏阿里,年轻干部与藏族群众同吃同住,在高原缺氧环境中淬炼“缺氧不缺精神”的党性,只有年轻干部将个人成长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能像影片中的小妖们那样,在“为民请命”的担当 中完成从“怯懦者”到“笃行者”的蜕变。这些实践证明,正如导演于水所言,选择小妖为主角,正是为了“让小人物的微光闪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年轻干部的“浪浪山”或许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崇山峻岭,而是深植于认知、心态与行动中的重重“心障”。愿每一位“取经人”都能以勇毅为矛、以智慧为盾、以初心为灯,在翻越“浪浪山”的征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