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沿海地带,红杉树静静地耸立着,这些树木是地球上最高、最古老的生物之一。红杉树的种子微小,却能够扎根于贫瘠的土壤中,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最终成长为森林中的巨人。红杉树的生长过程缓慢而坚定,它们的成功源于耐心、时间和不断积累的力量。这种生长模式,被作为《资本之道》(Michael J. Spitznagel著)中所提倡的迂回策略的生动写照。这本书的作者是个奇人。
1.何谓迂回
迂回策略,比较工整的解释可以是指,通过暂时的损失或退避来换取更大的长期收益。
《资本之道》中提到,迂回策略的核心在于“舍 得”。投资者需要舍弃眼前的利益,耐心等待更大的机会。就像红杉树在生长初期看似毫不起眼,甚至“绕开”那些看上去优越的生长位置,反而在艰涩之地扎根,但经过漫长的时间积累,那些优越之地上的物种,在引来的无数轮自然竞杀中匆匆过场,而红杉却在偏安一隅之地成就成参天大树。
我的理解,迂回策略就是选择时间和空间纬度的“错峰”,避其锋芒击其憜归是迂回,不争一城而布全局是迂回,声东击西、引而不发、后发先至——这些都是迂回策略的古老智慧,仔细想想,忽然发现,古人把时空纬度的迂回错峰运用的炉火纯青,反倒是现代人,越来越短视和急功近利。
2.迂回与老子之道
道家哲学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老子》中提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种“不争之争”就是迂回,不急于求成,而是通过耐心和等待来获取更大的收益。道家哲学中还有一个核心概念是“以柔克刚”,强调通过柔和的方式来应对刚强的对手,通过暂时的退让与损失,我们可以积蓄力量,最终获得更大的胜利。
无论是无为而治、还是不争之争,又或者以柔克刚,都体现了一种暂时的顺应、退避、示弱,看上去仿佛对目标的达成毫无用处甚至拖延成功的进度,但实际上,这就是迂回,这就是牺牲短期利益以谋战略胜利的伟大智慧!
《资本的道》中提到的“克里普悖论”正是道家智慧的体现。克里普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交易员,他强调“热爱亏钱,厌恶赚钱”的策略。这种反直觉的做法,其实是为了培养投资者在市场下跌时的耐心,以便在市场回升时获取更大的回报。克里普的策略看似悖论,实际上是道家“以退为进”的智慧在投资中的应用。
3.迂回与奥地利学派的经济理论
除了道家的哲学智慧外,本书还深入探讨了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理论。奥地利经济学派(Austrian School of Economics)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以强调市场过程、个体选择和自发秩序而闻名。该学派起源于19世纪末期的奥地利,并由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欧根·冯·博姆-巴维克(Eugen von Böhm-Bawerk)和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等经济学家创立。
书里重点择出了奥地利学派里对于时间偏好的解读。奥地利学派强调时间偏好在解释利率和资本形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也就是人们对即时满足和延迟满足的不同态度决定了利率的高低和资本的配置方向。简单的说,奥地利学派认为,资本的投入是一种迂回的过程,你需要耐心和毅力,忍受一时或一段时间的零回报甚至负回报,这很像之前的红杉树,隐忍、耐心、坚毅是力量的逐渐积蓄,为了达到最终的目的,你需要这样的跨周期迂回策略。
总之
无论是自然界里的红杉,还是中国道家的处世哲学,亦或是奥地利学派的时间偏好与跨周期理论,处处昭示着迂回这一大智慧在世间万物中的隐含脉络,减肥健身、投资创业、甚至儿女教育,仔细去思考,往往“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猛干快上”、“直达目标”的硬刚,都容易铩羽而归,真正的智者都有意无意在实践中,把迂回策略贯穿始终反而谋得长久利益。
《孙子兵法·军争篇》说:“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人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