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到中年,可以说过了三十五岁就开始各种焦虑,焦虑的根源就是没钱,简单的说就是穷。
小孩开始上学,刨去吃喝拉撒和学费,还有各种的辅导班,暑期班,兴趣班,还要带孩子去旅游,最近很火的一篇文章《半年工资养不起一个孩子的暑假》就知道。孩子的消费能力有多强。
老人开始衰老,如果在家里工作还好,有需要的人时候能帮帮忙,如果是在外地拼搏,一年回家十几天,根本谈不上什么尽孝,但凡有个头痛发热,大医院里面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那是常有的事情。记得有个段子一个:初到东莞的哥们,一上出租车就很豪气跟司机说,去你们这消费最高的地方,结果出租车司机直接把人拉到医院去了。
还有自己,出来工作十几年,满眼的都是孤独的背影,福建厦门一家物流高管月薪2万5,癌症一出,直接弄到1200。还有南京万达跳楼女总经理。还有那年薪200万,43岁被辞退的总监。这些大咖都说没就没了,何况我们这些小鱼小虾。
想想自己,身上背着妻儿老小,还有没还完的房贷,还有信用卡账单,花呗账单,身上的钱包基本上不超过100块。生活的压力几乎喘不过气。用网上流行的一句话来说,死都死不起。
02
可是这些年,明明自己很努力工作,不偷懒,不偷奸耍滑,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薪水也上涨了,可是怎么就TMD,不够花呢。越是努力工作赚钱,结果发现自己越来越穷。
迷茫得找不到出路,直到看到了这个“穷”字,和“富“字。
看看“穷”字怎么写的?
造成贫穷的原因就是,用力气干活的人,像很多的打工一族一样,有着自己的技能,每天出卖自己的技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的打工一族,不管怎么加班,怎么努力工作都感觉自己的日子,快要崩溃了,之前有篇文章《北京白领月入两万,吃不起一个二十元的快餐》
这是因为打工者只有劳动力技能,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区别是什么呢。有的人的技能值钱一些,有的人的技能便宜一点,但是想想前面高管们的遭遇,落入凡尘也是分分钟的事情。
03
但是明明薪水是在增长的啊,为什么还是觉得钱不够花呢,每个月都做月光一族,甚至乎,入不敷出?
第一、生存成本越来越高,物价也越来越高,原来薪水少的时候,物价也没这么高,尤其是房价没有这么变态的时候,大家想着努力一下还是可以实现的,但是按照现在的房价条件基本上能让一半打工者绝望。
第二、钱越来越不值钱了,以前去一趟超市蹭空调顺便买点零食,花不了五十块钱,现在随便买点水果,薯条,分分钟过百。
第三、社会风气不好,尤其是自媒体出现之后,每个人都在上面晒自己的幸福生活,看到别人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一下子就憋屈了。而且媒体对于二代,土豪,豪门这些东西比较敏感,一旦出现,马上铺天盖地,想不知道都难,本来日子就很虐心,还要分出一半精力,才能抵御某冰冰4天4000多万的收入造成的心里不平衡。
第四、自觉性不强,尤其是在花钱和理财上。花钱随意,这点我尤其能体会,而且花呗出来之后,没钱也能买东西,一个月过后账单出来,才知道自己花了这么多少,但是影子都看不到。以至于做好的存钱计划,理财计划,被自己的冲动消费给毁了。
04
再看看“富”字怎么写?
上面依然是个宝盖头,然后下面是依次是:“一”字、“口”字、“田”字。
富裕和力气没有关系,不是说穷的人不努力,也不是说富裕的人有多努力,我们有很多成功学,鸡汤书,都把富裕的根源,归结于“努力”这两个字身上。
殊不知努力只是让自己生存的基本条件而已,根本谈不上致富,如果不努力,活都活不下去,也许死也死不起。
而如果有了 一,口,田, 就是有土地资源的人,他们要么有很多房子,要么坐等拆迁。或者是拥有股票,光是股息、地租就能获得比你辛勤劳动,努力加班都多多的收入,这种收入被国人称为“睡后收入”。
我们面临的:不是我不努力,而是我无能为力的尴尬。人赚钱越来越难,钱赚钱越来越容易。
5000年来,我们一直崇尚勤劳致富。然而如今这个时代,我们却对“劳动”二字如此鄙视。
读书时候不懂马克思,成年之后再读马克思,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