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我与地坛》,是在很多年前的高中课本上,有一篇《我与地坛》的节选。当时年少,读不出其中的深意,在我的模糊的印象里,史铁生是那个在地坛的角落里,欣赏花开花谢、云卷云舒的人,是一个落寞的身影,一个超脱世外的存在。
一周前,再读《我与地坛》,读完没立即写读书笔记,现在提起笔来,书的内容已忘记了大半。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人生苦难重重,史铁生的人生大致如此。活到二十多岁最狂妄的年纪,忽然双腿瘫痪,然后此病未去彼病又来。然而“铁生”二字必定是暗合了某种意思,让他一直活着。
《我与地坛》记录了史铁生从悲愤到坦然的心路历程。二十多岁,青春年少,未来有无限可能,就在这样的花样年华,双腿瘫痪,犹如从金字塔尖摔落泥潭,内心愤恨,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我要经历这些痛苦,未来没有希望了,活着是为了什么?他日复一日,摇着轮椅走向地坛,陷入关于生死的思索。“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能坦然面对死,剩下得就是关于“如何活”了。
书中有一篇《好运设计》,今生的遗憾太多,他随心所欲地设想了自己的来世,为自己设计了一辈子的好运。一副好身体,一颗聪明的大脑,漂亮的外表,富裕的家庭。只是,史铁生仿佛陷入了迷局,一帆风顺的人生是幸运的吗?轻易得到的爱情很珍惜吗?不经历挫折怎么知道苦尽甘来的心境?但是,挫折要多大?痛苦要多大呢?一帆风顺的人生有多大的意义?如何能逃脱死亡来临之际的绝望?他终于推理出,“一个只想(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也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坏运更利于你去创造精彩的过程。”他终于思索出人生的真谛,也接受了命运带给他的苦难。
他不仅接受了命运,更把人生的苦难当成了必然的经历,当成了必须亲历的考验,从而勇往直前。与其说地坛给了他容身之地,不如说地坛是他的“精神园林”。在地坛,日出日落,春夏秋冬,史铁生了解地坛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寸城墙,每一颗树,他像是一个旁观者,看着少年长大,看着中年夫妇到了老年,不断有人来,不断有人离开。地坛也是一个旁观者,看着史铁生扶轮而来,扶轮而去,看见他的愤懑,他的释怀,看见他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人生苦难重重,命运从不给人选择的机会,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像史铁生一样,面对人生带给我们的各种考验。快乐是珍贵的,苦难,也是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