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妈妈和儿子一起前来咨询。
母子俩一前一后,妈妈在前,儿子在后,踏进咨询室,妈妈侧身对儿子说:“叫阿姨!”,儿子顺从地叫了一声“阿姨!”。
儿子15岁,读高一,妈妈怀疑他有强迫症,经朋友介绍找到了我。首次见面,母子俩的互动引起了我的好奇。
妈妈的方式 ,不象是对待一个15岁的孩子,而更象是和一个5岁孩子的相处方式。
我隐约感受到妈妈的担心,担心孩子在我面前表现不够好,担心我认为她的孩子不够好,不是一个好妈妈。
父母对孩子的担心,往往隐藏着父母自己内心的恐惧。
一念行者在《救救孩子,还是救救你自己》一书中写到:“你自己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如果你是一个恐惧的家长,你肯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孩子。你的恐惧越大,你眼中小孩子的问题就越多。”
孩子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孩子的问题只是父母的镜子,透过这面镜子,让父母看到自己的问题。
02
坐下之后,妈妈说,儿子一发脾气就乱摔东西。
妈妈看起来很焦虑。
“妈妈说的是事实吗?”我微笑着问孩子。
“是!”孩子说。
“你想发脾气时,一般会摔什么东西呢?”
“枕头”
“还有呢?”
“塑料板凳。”
“还有吗?”
“摔门。”
“哦!”
“每次摔了东西后,我就很后悔!很内疚!很自责!”
“为什么会后悔呢?”
“不应该摔东西!”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妈妈说,要爱惜东西,不能摔东西!”
“妈妈什么时候给你说的?”
“在我很小的时候,具体记不得了。”
“哦!妈妈有没有告诉你,想发脾气的时候,可以怎么做呢?”
“没有!”
看着眼前这个大男孩,我有些心疼!妈妈的观点、要求,已深深地置入孩子的潜意识,但本能的情绪反应,又与之想冲突。每个孩子都想做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当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和期待时,内心就会备受内疚和自责的煎熬。
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是很多父母口中的高频词,但这种主观的理性判断和灌输,束缚儿童的感觉发展,阻挠孩子心智成长,是儿童心理问题的根源。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儿童智力培养首先要靠感觉,在幼儿时期打下良好基础,是培养孩子的认识能力和辨别是否能力的保障,也是儿童心智发展的基础。
我国儿童心理学家孙瑞雪说,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来源于感觉。
遗憾的是,有的父母从孩子出生起,就急于为孩子立规矩、灌知识,或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套用在孩子身上,跳过了感觉教育,看似超前,实际在起跑线上就输了一段路。
03
感觉教育,是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让孩子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与现实的、具体的、生活的事物发生联系,去体会、感受并进行内在整理,得出自己的经验。这是儿童自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的冷热饱饿,喜怒哀惧,平直弯曲,是儿童自己的经验,而不是以妈妈的冷为冷,以爸爸的高兴为荣,以爷爷奶奶的夸奖为行为标准,这样的经验才是孩子自己的,是智力的组成部分。这样的环境才能让孩子的心智得到足够健康的发展。
我的朋友最近参加一个成人身心成长课程,价格上万。我非常期待她详细地给我分享课程内容和收获,可她几句话就说完了。原来,课程内容大部分是体验活动,朋友说必须自己亲自参与才能有深刻体会。类似这种成人课程,现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多的成年人,通过这种形式,弥补儿童时期感觉发展的不足,以达到身心健康、内外协调平衡的幸福生活状态。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智发展是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前一阶段发展不足,后一阶段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从小没有注重感觉教育,无论多大,都要倒回去,补上这一课。
如果父母喜欢教导孩子,乐于为孩子灌输各种知识和信息,孩子就很容易成为被动接受的机器。当外在信息和内在感受不一致,外在要求和内在需要有冲突,长期被压制的需要和情绪积累到某一程度,一件小事就可促其爆发,情况严重的,会出现社会功能的退化——不上学,不上班、拒绝与人交往等等。
04
咨询结束时,我给妈妈提了两点建议。
首先,最大限度地允许。
其实,这个孩子并没有象妈妈说的那样乱摔东西。他摔东西是有理智的,枕头——摔不烂;塑料板凳——值不了几个钱;最严重的也只是摔门——如果摔得太重,可能会让邻居受到一点惊吓,偶尔为之,事后跟邻居作一些解释,相信能被理解。孩子的这些方式,即没伤害别人,也没有伤害自己,可以最大限度地允许孩子以他自己方式表达情绪。
其次,共同探讨多样化方式。
妈妈告诉孩子,不能发脾气,不能摔东西,却没有告诉孩子怎么做是适当的。这个问题,只进行了一半,妈妈就把它留给了孩子,孩子被死死的卡在了那里。
其实,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除了摔东西,还可以有很多方式来宣泄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大哭,跑步、摔枕头,向值得信任的人倾述等等。
任何一项职业,都需要持续学习、刻意练习才能胜任,父母这个职业也不例外。不以事小而不为,不等事大才重视。放下要求,回归感觉,以人为本,是最美的教育 。
作者:卓红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资深研习者,持续学习并践行儿童发展心理学和以人为本的家庭教育理念,持续自我探索和个人成长。喜欢做父母育儿的陪伴者和支持者,乐于分享自己和身边为人父母者的成长和育儿故事。女儿就读于国内知名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