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的孩子乖不乖啊?听话不听话啊?”
对于已经有孩子的家长来说,可能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题。在传统的育儿观念里,我们对于孩子的唯一标准或者要求就是:乖。别人家的孩子“乖”会有其他人来羡慕,自己家的孩子“乖”就会特满意、有成就感。
但是,这种育儿观念并不完全适用于新时代的家庭,判断是不是好孩子的标准也不能仅仅只是要求孩子“乖”。
01
乖孩子未必那么“乖”
为什么大部分家长都是喜欢乖孩子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乖孩子往往能够让家长省心不少。换句话说,一般情况下我们评价孩子乖的时候,都会加上一句听话;因为孩子听话,家长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在带孩子这件事情上,所以大部分家长会喜欢乖孩子。
我家的宝宝真的很乖,很少会哭,每次犯了什么错误,只要我们说了他一次,后面就不会再犯了;性格也很好,我们不让做的事情从不来不做,比如电脑游戏、手机游戏等等,基本上不需要我们对孩子操心太多。
经常有家长带着兴奋和自豪的语气跟我分享他孩子的“乖”,但是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乖”最终可能害了孩子。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我们对于孩子“乖”这种要求,是家长的要求,而不是孩子自身成长的需要。换句话说,孩子乖不乖,换来的是家长开心或者不开心,而不是孩子自身好或者不好;如果家长们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要求,强行要求孩子乖而不考虑孩子成长的规律,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其次,过分要求孩子乖,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的,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总是想着摸摸这个、碰碰那个。但是,乖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可能会被扼杀,因为他们听到的更多的是“不行”、“不可以”。
所以,家长们请不要一味的要求孩子乖。
02
乖孩子不等于好孩子
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观点:乖孩子就是好孩子,不乖的孩子就是坏孩子。
其实,这样的想法太过于绝对了。好孩子有可能是乖孩子,但是乖孩子不一定就是好孩子,乖孩子并不等同于好孩子,这两个概念并不能直接混淆来用。
乖孩子也存在着“表面乖孩子”的现象,有些孩子表面上看起来真的很乖,他们会在人前很有礼貌,而在人后却背着父母或是大人做一些令人很反感的事情,比如欺负同学、搞破坏等等。这类的孩子会察言观色,知道家长或者老师想要什么并且会去讨好,但是实际情况却并不一定像他们表面所表现的那样。
同样,很多乖孩子已经脱离懂事的范畴,演变成了听话。这样的孩子什么都听大人的,大人指东孩子不向西、孩子坐着就不站起来,从来不跟大人提要求、也不调皮捣蛋。遇到这样的孩子,家长先不要忙着高兴,现在听话的乖孩子可能在未来变成毫无竞争力的“弱者”。试想一下:一个永远不会离开父母画好圈的孩子,谈什么独立生活、成就人生呢?
03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什么是乖孩子?什么是好孩子?什么又是坏孩子?关键的问题在于父母怎么看待自己的孩子,而不是给孩子贴上好孩子、坏孩子的标签,这样只会让亲子关系产生芥蒂。
很多时候,家长总是在不经意间给孩子贴上了标签。当一个孩子被贴上了乖孩子的标签之后,一方面当孩子犯错之后,家长会另眼看待,让孩子承受更大的压力;同时当孩子被贴上乖孩子的标签之后,孩子也会主动向着这样的标签去靠近,甚至为了成为家长眼中的乖孩子,在背后做一些错事。
同样的,当一个孩子因为某一件错事,被父母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之后,会对孩子的内心产生极大的影响,让本来还有所忌惮的孩子,更加疯狂的去做一些错误的事情,反正自己已经是一个坏孩子了;也剥夺了孩子承认错误、勇于改正的机会,让亲子关系越来越差,让孩子越陷越深。
请不要给孩子随便贴上标签,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或思维发展,将他们禁锢在一个窄小的空间之内,这对孩子的智商发育和健康成长不利。如果你已经给你的孩子贴上了标签,那么试着去掉这些标签,不过分的给乖孩子优待,不要堵死坏孩子重新改正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