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古往今来,天下圣人两个半”,这两个半的圣人都有谁呢?我来给大家理一理。第一位,儒家学派创始人,至圣先师——孔子;第二位,明朝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字守仁,也叫王守仁;那最后的半个圣人是谁呢?而且人都是论个的,即使是圣人,怎么会有半个圣人呢?最后的半个圣人是谁呢?他就是清朝的曾国藩,为何他是半个圣人,我们以后再说。
今天,我们来了解下第二位圣人,没错,就是上面所说的明朝的王阳明。
王阳明,字守仁,明朝心学的创始人,和陆九渊开创的心学被世人合称为“陆王心学”。他之所以被称为“圣人”,用一个词来形容,是因为他“文武双绝”。文的方面,因为他开创了一个新的学派——心学;武的方面,并不是说他的武功很厉害,相反他作为一个文人,几乎是没有武功基础的,但是王阳明他却有带兵打仗的天赋,而且是百战百胜,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能打胜仗,对于一个从未领过兵的人来说,这真是一个奇迹。所以,王阳明的“文武双绝”,奠定了他圣人的地位。
我们先来说下,王阳明文学方面的贡献。王阳明的心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有句话说得好,“为什么我能看的更远?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阳明心学是集合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精要,并加以创新的学说。它主张入世,主张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认为心外无物,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两个和尚在寺庙门口,看到江水上的一条帆船的船帆动了,一个和尚认为是风在动,一个认为是帆在动,这时王阳明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不是风动,不是帆动,仁者心动。”这个故事可以说明王阳明心学中“心即理”的观点。
阳明心学还主张“知行合一”,也就是咱们所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为理论应该联系实际,反对脱离现实的空谈哲学,人最终还是要做事的,而且可以从所做的事中体验到真理,尤其是年轻人学习知识更要到“事上磨”。
阳明心学第三个主张,就是“致良知”。他认为,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质,只要做到“致良知”。其实,最开始我们的内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明净无暇,只不过因为忘记了修行,没有致良知,才导致“心镜”染上了世俗的尘埃,所以人要修身养性,从世俗的事务中修心,从生活的矛盾中修心,从人际关系的处理中修心,就能够“致良知”,成为圣人。王阳明他不只是这么说的,还是这么做的,人生的最后一刻,当朋友问到他遗言时,他说道“此心光明,夫复何言”就安然离世了!践行了他的心学,无愧于圣人。
说完了王阳明“文武双绝”的文的方面,接下来说下他武的方面。他军事方面对于明朝的贡献主要有,平定了“宁王叛乱”和明朝中期愈演愈烈的匪患。
宁王,是一个世袭的爵位,也就是父传子,一代代的继承的爵位。当时明朝的皇帝是“顽童皇帝”——朱厚照,而当时的宁王作为皇帝的叔叔,便以荒淫无道为理由在江西发动了叛乱,当时在江南的声势十分浩大,大有像燕王——朱棣一样,取侄子的天下而代之的雄心。而这时的王阳明,刚刚帮朝廷剿完匪患,正要回朝堂交令旗呢?突然听闻宁王的叛乱,虽未收到朝廷要求评定叛乱的指令,却主动招募当地民兵,来抵御江西的叛乱。
平叛开始,王阳明深知,宁王叛乱筹谋良久,而且势力浩大,不可力敌,所以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同时他还三次用到了自己的学说。第一次,为了拖住宁王的叛军,不让叛军一味地北上掠地,便在撤退时在军帐中留书一封,说是“四路大军将要对宁王进行合围,只需要阳明的军队把叛军引到某地”,让宁王被迫停军防御;
第二次,用到的是“反间计”,还是同样的手法,撤军时留书一封,说是宁王的重要军师已经投诚,有书信为证,同时王阳明告知投诚的军师,让这个军师引导宁王占领应天(南京),理由有一二三四等等,本来吃过一次亏的宁王是完全不信的,但是,“被冤枉的军师”确实有才能的,他给宁王建议时,也说到下一步战略应该是占领应天,理由和王阳明的书信所说大同小异。这样一来,宁王真的开始怀疑自己的军师了,而且没有采取占领应天的战略计划。
第三次,阳明采用“攻敌所必救”的策略,绕过叛军,直攻宁王的大本营,这样一来,宁王军心大乱,最后被王阳明抓住破绽,完全击溃,生擒宁王。
“文武双绝”王阳明,他的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虽然跟我们现如今倡导的辩证唯物主义不相同,但是其中主张的“知行合一”,“致良知”仍旧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尤其针对是我们如今社会中一些浮躁的现象。而且,处理好自己的内心世界,可以让自己在生活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同样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更能够换位思考,想他人之所想,让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