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精进第193天】
最近两天做早餐,室友都会满心欢喜,觉得一天都会很幸福。
前段时间都是她做早餐,后面有时候会说,“感觉又回到了以前和同学住的时候,基本都是我一个人做……”
按照以前的模式,我看待她语言的角度,会觉得是一种“抱怨”,但学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开始新角度的审视,对方说出这些话,背后的需要是什么?
我觉察她需要我参与或者做早餐。因为她时间也挺忙,她说有时候利用煮红薯玉米等着水开的时间会把衣服给洗了,以此节约时间。
所以我开始行动,改变自己日更的时间,先做早餐再写文章。以满足她的需要,希望她不用那么赶,好好的吃一顿早饭,同时也通过行动让对方感知我对她的关心和在意。
有一次我把鸡蛋放在一个小篮子里,这样拿出来比在袋子里更方便,当我开始用语言告诉她这个事情,还没说完,对方说,“这样的小事你就不用和我说了……”
当时我内心想,咋没什么耐心听我把话说完……
后面在房间又突然和我说,“其实你做了什么,我基本都知道。比如你把桌子收拾整齐了,你扫地拖地了……”
再过后,我发现她是一个观察力比较强,喜欢看对方做了什么的人,只要做就好了,她知道,这就是她的需要,她需要看到一个人的行动非简单的话语,如果说多了还会觉得“烦”。
非暴力沟通认为,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遇到了挫折——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
其实不仅是“责怪”他人是需要没得到满足,自责也是尚未满足的需要的可悲表达。
经常责备自己、强迫自己将使我们“更像椅子而不像人”。
言下之意是:“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我相信,如果我们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我们就更有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
所以以往看待“责怪”会觉得是一种抱怨,有时候也确实是一种抱怨,而抱怨是耗能量的事情,最佳面对抱怨的方式是,遇到困难可以解决就去解决,解决不了就承受。
现在会多一个角度,去理解对方语言模式(或指责或愤怒或难过等)背后的需要是什么,或者自己语言模式背后的需要是什么。
从理解需要的角度再去看这个事情,世界又会不一样了。
以往遇到抱怨,元认知能力会启动,提醒自己对方开启抱怨模式了,能够远离就远离,远离不了就听听,然后该干嘛干嘛,直接忽略对方的种种情感和需要。
现在面对抱怨,会去观察对方的何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还有就是照顾对方的情绪,当他人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对方就会比较开心和舒适。
路还长,室友也对这本书挺感兴趣的,说可以一起阅读这本书,一起操练书里面的方法,一边实践一边学习,不亦说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