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述了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六次峰会,这些会晤是在相互对抗的国家最高领导人之间进行的。
1938年,慕尼黑,张伯伦和希特勒
1945年,雅尔塔,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
1961年,维也纳,肯尼迪和赫鲁晓夫
1972年,莫斯科,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
1978年,戴维营,卡特、贝京和萨达特
1985年,日内瓦,里根和戈尔巴乔夫
每次峰会,各国领导人都是赌上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带着“结束对抗、寻求和平”的伟大目标而来。
在实际会谈中,双方或多方的分歧太多,会谈陷入僵局;但既然是高层峰会,必定是万众瞩目,不能草草收场,必须有结果。
所以,他们会力求大同、搁置争议,努力获得一个好的结果。在各方寻求共同点的过程中,往往会弱化甚至忽略分歧,虽然最终达成完美的协议,但是分歧还是分歧,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甚至是陷入更加黑暗的深渊。
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挽救了希特勒的统治、也挽救了他的生命;虽然成功地把世界大战推迟了一年,但是代价是让希特勒和平获得苏台德地区。纳粹德国和苏联也借此机会签订协议来抗衡西方盟国。
60年后,乔治•W.布什把雅尔塔会议和慕尼黑会议相提并论。在提到“小国的自由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放弃的”的时候,他声称,这种“为了稳定而牺牲自由”的做法,实际上“分裂了欧洲大陆,并且使之动荡不安,中欧和东欧的几百万人民所受到的禁锢将作为历史上最大的错误之一被铭记”。
其实,到1945年2月,当三巨头在雅尔塔见面的时候,苏联已经控制了东欧的大部分领土,只有动武才有可能“解放”东欧,但是在共同对抗邪恶轴心国时,同盟国不可能兄弟反目。
慕尼黑会议和雅尔塔会议上得到的教训暗示,在峰会上谈判特别危险。1961年6月维也纳的那次灾难性的会晤恰好证实了这一点。
1961年1月,肯尼迪宣誓就任总统,4月,“猪湾事件”,6月3日-4日,维也纳会晤。8日,东德建起了“柏林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