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欢迎晚宴时,充分肯定了过去5年澳门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和世纪疫情严峻考验下所取得的斐然成绩。在这一历程中,澳门在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砥砺前行,为澳门的繁荣稳定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与深刻启示。
循迹“教育为本,筑牢根基”的初心之行,“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勾勒“桃李芬芳春满园”的美好图景。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更是澳门繁荣稳定的基石与命脉。回归祖国以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始终秉持“教育优先” 的理念,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与投入 “不遗余力”。2024 年教育预算开支达 141.3 亿澳元 ,并出台了《澳门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 (2021—2030)》《非高等教育中长期规划 (2021—2030)》等一系列规划政策,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与资金保障。在与内地的交流合作方面,濠江中学附属横琴学校的开学堪称 “典范之作”。这所学校作为粤澳合作的首个民生项目 “澳门新街坊” 的教育配套设施,与澳门本土教育理念深度融合,又借助内地的资源优势,为澳门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了琴澳学子共处一校、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正如濠江中学校长尤端阳所说,要培养 “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爱国爱澳,有家国情怀” 的人才 。这启示我们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素养和爱国情怀,加强区域间的教育合作与资源共享,让更多学生受益于优质教育资源。同时,澳门的高校也在不断探索前行,积极优化学科布局,“与时俱进” 地探索国际化现代大学管理模式,致力于培养更多爱国爱澳人才。例如澳门大学坚持 “立足澳门、共建湾区、融入国家、走向世界” 的发展定位,充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方向,积极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和国际化网络优势,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和创新型人才。我们应借鉴其经验,注重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需求。
循迹“科技赋能,创新驱动”的探索之行,“勇攀高峰、敢为人先”,描绘“千帆竞发势如虹”的壮丽图景。科技创新是澳门实现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关键密码” 和 “核心引擎”。在 “一国两制” 制度优势下,澳门积极探索与内地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在科创方面的合作路径,“携手共进”,不断开拓创新发展新局面。如今,在 33.3 平方公里的澳门已崛起 10 所高等院校和 4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这些平台为科研创新提供了坚实的 “硬件支撑”。“澳门科学一号” 卫星的成功发射,是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的 “成功典范”,未来 “澳门科学二号” 卫星也将升空,进一步提升澳门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影响力。这充分体现了 “协同创新” 的强大力量,启示我们要加强跨地区的科技合作,整合优势资源,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澳门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深度融合。众多科技企业在横琴注册,青年群体的创新创业活动蓬勃发展,为澳门的产业多元化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例如博维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澳门本地首家在港股上市的科技企业,在琴澳互补优势的助力下,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应学习澳门的经验,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激发青年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
循迹“人才引领,汇聚力量”的担当之行,“海纳百川、筑巢引凤”,绘就“贤才汇聚谱华章”的繁荣图景。人才是澳门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动各项事业进步的“中流砥柱”。澳门特区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和培养人才,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一方面,通过实施 “青年科技村” 等人才培养计划,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专业培训和实践机会。“青年科技村” 科创人才培养计划每学年招募 100 名在科技领域有特长的高一新生,邀请高等院校、各大科技机构及企业派员担任专家导师,在电脑及科技网络类、工程类、生物及化学类三大领域提供为期三年的培训,为学生将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创设有利条件。这启示我们要注重人才的早期培养,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进行个性化培养,为其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专业指导。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外部人才,完善外来人才保障制度,及时兑现人才住房保障、生活补助等政策待遇,让人才干得舒心、留得安心。同时,澳门还注重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高校与科研机构、领军企业紧密合作,以科教融汇带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培养造就了一批兼具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的栋梁之材。我们应树立 “海纳百川” 的人才观,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 “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李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