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小霸
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将郑地(今陕西华县东)封给弟弟郑桓公,建立郑国。第二任君主郑武公跟随周平王东迁到虢郐之间,第三任君主郑庄公迁都到新政。郑庄公(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姬姓,名寤生,郑武公之子,在公元前743年-公元前701年在位。郑庄公在解决宫廷内部矛盾的同时,积极扩充军队,广开疆土。他拉拢齐、鲁两国,打击和削弱卫、宋、陈、蔡四国,并灭亡了许国。这激起了周平王的不满。公元前719年,周平王驾崩,桓王继位。桓王对郑庄公不信任,用虢公忌父取代郑庄公在朝之职。郑庄公不满,为此,闹到朝廷,导致周郑关系恶化,以致于周王室与郑国交换人质,就是“周郑交质”。郑庄公又派人割取周王室温地(今河南省温县)的麦子以及成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的禾稻,周郑关系进一步恶化。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免去庄公朝中司徒之职,郑庄公遂拒绝朝觐周桓王。周桓王为维护王室尊严,亲率王师并征调陈国、蔡国、卫国三国之军联合进攻郑国,郑庄公率军迎战周联军于繻葛(今河南省长葛市北)。周王的军队大败,周桓王被射中肩膀,史称射王中肩。繻葛之战使周天子的威严一落千丈,郑庄公声威大振。宋、卫、陈等宿敌前来求和,郑国成为当时中原最强盛的诸侯国。郑庄公治理郑国43年,是郑国的极盛时期,此时郑国疆土,南建栎邑(今禹州市),东建启封(今开封),北与卫、晋交错,西控巩、洛,威加北戎,常受王命伐叛臣,抗王命主公道。郑庄公是春秋初年最出彩的人物,也是春秋第一个崛起的地方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