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导读中提到了辅导孩子写作业引发心梗的事件,网上流传了很多关于辅导作业时家里鸡飞狗跳的各种段子,我家大宝还是学前龄,但是我在跟孩子进行家庭辅学的过程中也是经常会定力不足,一口气上不来就得去冷静冷静。今天再次看到辅导作业这个梗,又想了想其实确实是焦虑闹的,我焦虑的是同龄的小朋友也在做,别人怎么都没有觉得这么困难呢,为什么我的孩子理解起来就那么费劲呢,于是我就更心急的想要他理解,自己觉得已经解释的万分清晰了,孩子仍然是更加万分迷茫的看着你,内心真的是万马奔腾的感觉。其实很多时候我能够看到孩子迷茫的小眼神里已经没有了自己的思考了,他在等着你给他答案,于是就又焦虑了,我的孩子怎么这么不爱思考呢,看别人家的小朋友人家怎么小脑袋那么灵活呢,这样想的时候,跟别人比的时候会更加的焦虑。
跟别人的孩子比会焦虑,不跟别人的孩子比也会焦虑,看到孩子拿笔姿势不对也会焦虑姿势不好未来写字受影响,看到孩子拖拉会焦虑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焦虑孩子没有时间意识,看到孩子坏脾气生气的时候,担心孩子处理不好未来的人际交往……总之看到孩子身上的任何状况都不免暗暗焦虑一番,其实我也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很多方面都是很好的,但是在我传统的认知结构下,我始终看到了自家娃各种不如人意的地方,各种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然后当目前这样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的时候,我就焦虑了。而且我的焦虑直接影响到孩子,拖拉的状况更严重了,脾气也更大了,做题的时候更是没有自己的想法了,不敢做了。
然而从别人口中听到的我的宝贝却跟我自己看到的完全不一样,我的孩子成为了别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认为我的孩子数理思维特别好,认为我家孩子大胆自信,也是各种自带光环的感觉,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都是参照“别人家的孩子”长大的一代,我们眼里始终看着别人家的孩子。
在意识到自己的焦虑心之后,其实也是各种上下求索,各种学习以期平和自己的心态,但是学会和用上之间的距离真的也是很远,孩子有时候还会在我情绪失控的时候说“妈妈,你上的课都白上了”。当然有了觉察有了行动,还是要好很多,今天早上其实又有了小小的焦虑,孩子已经很久没有提过不想上幼儿园的事情了,结果早上起床又跟我说不想去幼儿园让我给请假,不想在幼儿园睡觉。可能在以前我第一反应是怎么先把孩子哄到学校去,不过今天刚刚听完导读去叫的娃起床,于是深吸一口气,耐心听孩子描述,听孩子发泄,其实心里已经在焦虑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怎么跟孩子共情,不过就在我还没有想好怎么办的时候,孩子似乎已经从情绪中走了出来,提出了要求让我送他去,然后跟老师聊一下,于是我就答应了,孩子很快就收拾好跟我一起出门,到幼儿园以后还拉着我去找老师了解情况。不过说真的我现在也还是不知道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我还是在界线和接纳之间来回摇摆,心里也明白,无条件接纳接纳的是孩子这个人,他的情绪他的感受,立界限针对的是事件,在这两者的转换上真的是需要很大的功力。
今天听了导读,反思了一下,发觉自己学习了这么久还是每个坑必入:第一个,带着问题导向的蓝色眼镜看孩子,习惯于去聚焦于孩子的问题;第二个是忘记自己带着跟孩子不同的眼镜,不能理解孩子的世界;第三个就是以自己的认知框架作为对错标准;第四个就是我们自身对于不确定性会有负性情绪体验,当自己对未来焦虑的时候,我们也容易把自己内心的恐慌压力和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
细细思考今天的导读,发现虽然听了很多课读了很多书,但是始终聚焦在点上,或者最多可以到线上,也是致力于打造亲密的亲子关系,我多数时候都是以问题为导向,希望得到问题的答案,期待接下来的课程能够学习如何去营造面和体,学习以目标为导向,放大自己的教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