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由一个生命的故事开始,所有的生命都始于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相爱了,于是创造了生命,一个人的生命是由他的身体胚胎和他的精神胚胎所组成的。
段老师设置了一个环节,在台下找了四位听众:爸爸+妈妈+孩子(身体胚胎+精神胚胎),爸爸和妈妈手牵手,孩子(身体胚胎+精神胚胎)前后站立,身体胚胎抱着精神胚胎的腰间。段老师让孩子围绕讲台走一圈,爸爸妈妈跟在后面走一圈,于是提出了节奏这个概念:台上的现状是父母慢慢的跟在孩子后面走,而现实中大多数情况是父母拉着孩子快快赶路。所以如果你是猴子父母,有一个猴子孩子,那很幸运,你们的节奏是匹配的;可如果你是猴子父母,而你的孩子是乌龟孩子,那么你们的节奏就是不匹配的。这个时候,你是选择放慢你的脚步陪着孩子慢慢走,还是继续做猴子父母让你本来就快不起来的乌龟孩子快起来呢?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那个猴子父母而不自知吧。
所以,爱是看见,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在孙瑞雪老师《完整的成长》这本书里面有谈到精神胚胎的六大要素:
做自己身体的主人
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做自己感觉的主人
做自己心理的主人
做自己认知的主人
做自己精神的主人
讲座里就每一部分都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展开论述,印象最深刻的是说等孩子上了小学之后,家长更多的是去关注孩子在认知上的发展,学习成绩如何,而殊不知认知本来也分三种思维:
学霸型思维、创造性思维、实用性思维
如果恰巧你的孩子是学霸型思维,那你可以很庆幸自己在孩子的学习上不要那么发愁,可如果你的孩子在认知上是创造性思维或者实用性思维的话,作为家长我们能看到并给他提供帮助吗?
自己的两个儿子,我觉得肉肉是学霸型思维,墩墩是后两者,要时刻提醒自己做到最大程度的尊重,不去比较。
环境的四要素:
爱与自由
规则与平等
首先说爱,爱是最重要的
爱是感觉,所有的人都只有在经历爱之后才会实践爱,爱是滋养品,时刻活在爱里环境里让人感觉到安全。
试想一下自己多久没对爱人说爱了,多久没对妈妈说爱了,怎么去营造一个时刻充满爱的家庭?
段老师说,她受孙老师的启发,每天送女儿上学前都会对她女儿说:妈妈爱你,祝你度过美好的一天,然后在她的侧脸上亲一口。每天如此,风雨无阻。我讲座归来马上在孩子们身上实践,他们真的是学的很快,马上轮番亲我,幸福的感觉满溢,爱与被爱有时候真的就是如此简单。
受给孩子写信的启发,我在自己的灵感笔记上写下:尝试每周给老公写信表达爱,爱是一个动词,表达爱才会收获爱,如此一来一往,爱才会在家庭成员中流淌。
段老师讲的两个案例对我也挺有启发:
1、问题:孩子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回答: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你是经由爱而来的。
妈妈的体内有卵子,爸爸的体内有精子,数亿个精子中的一个冲破卵子壁与之结合成为了你,所以你生而就是成功的。
培养孩子的爱与自信就是基于日常生活的对答而来。
2、事件:孩子经常因为同学上课发出声响而给老师打小报告,这个事情也经常在我家发生。
回答:别的同学打小报告有没有影响到你,请向内看而不是向外看,看看自己需要什么而不是别人干了什么,多从自己的身上找到内在的需求。还有告诉孩子经常打小报告的孩子不受欢迎。
爱的六种表现:
洞察孩子的行为
理解孩子的心理
滋养孩子的心灵(每天通过仪式表达爱)
协助孩子的成长(打小报告的案例,透过自己的分析帮助孩子)
给予孩子能量(把自己修炼好了,允许孩子哭,允许能量的流淌)
允许孩子以其自我的方式发展、成长,而不是服务于成人的目的(终其一生的贯彻,是很难的,太容易受权威的影响)
再说说平等:
平等指的是对规则、情绪和要求的平等。
如果孩子一直能生活在平等的环境中,那么他拥有的将会是面对自我的勇气和力量。
而现实是,我们很难创设完全平等的环境,这样会让孩子经常活在否定中。
其中的两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
1、家里对于看电视时间规则的制定:对孩子来说半小时,时间到了一定要遵守就不能看了。可成人会不会对自己设置的时间上的规则严格遵守呢?遇到自己喜欢看的电视会不会就不顾时间一直看下去了呢?
2、情绪上的不平等:孩子因为某件事情产生了情绪,家长因为孩子的情绪产生了更大的情绪进而训斥孩子,运用权威要求孩子,其实自己做的比孩子还要差,这种不平等经常发生在自己身上,需要反思。
听完讲座,马上在实践爱的滋养,希望自己能以此为基石,在爱和自由的道路上愈走愈好。不是去改变孩子什么,而是去保有孩子最本真的自我。在这条路上,和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