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迷你美帅哥儿列子系列4-1
常人最关注的,莫过于生死了。生,是指可持续、有未来,精神升级,肉体延衰,达到天命;死,是指有始无终,没有未来,精神死,肉体不足天命而早夭。人人都想长生不死,持续地生,身体、心理、情感、思想、智能、事业等各方面共同地生;即使死,也要死得平和安详,不失体面。可是,如何才能做到呢?列子《仲尼第四》篇,为我们提供了根本答案。
01 生死:人生的两极选择
列子告诉我们,人生只有两种选择,或选择生,或选择死,别无可选。那么,两种选择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其一、两种选择、两种人生
列子原文:“无所由而常生者,道也。由生而生,故虽终而不亡,常。由生而亡,不幸也;有所由而常死者,亦道也。由死而死,故虽未终而自亡者,亦常。由死而生,幸也。”
所谓“无所由”,是指没有主观或物质的来由、依据和遵循,生命合于大道。所谓“有所由”,是指无论言行思想,总要找到主观或物质的来由、依据、准则,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自我或名利财富上。
这里,列子明确告诉我们:“无所由”的人生,听凭自己心内心(本心、自性)召唤,放空后天的是非利害,将生命融入宇宙自然正能量之中,顺应万物之性,自然而为、无为而无不为。如此而获得“常生”,完全是道的自然作用。何谓“常生”?即“由生而生”,生了再生,生生不息,无穷尽焉。由于阳能(爱)的持续光照,形体生命也青春常驻,延缓衰老;形体生命衰老终结后,精神生命则回归本源。如此生生不息,属于“常”(平常、正常),而非偶然或意外;倘若夭亡,才属于意外、不幸、失常。
反之,“有所由”的人生,以自我,或某一看得见、摸得着、嗅得到、触得住、取得来的有形物作为来由、抓手和目标,比如财富,钱、权、色、利、情,及其抽象化的名声等,并构成相应的行为习性。如此而带来“常死”,也完全是道的自然作用。何谓“常死”?即“由死而死”,死成了常态,精神和灵魂还没有活出来,还处于死的状态,又促使肉体衰老死亡,自我作死,从精神和灵魂的死走向肉体的早亡。如此死上加死,也属于“常”(平常、正常),而非偶然或意外,倘若没有早亡,才是意外、有幸、失常。
这就是天地自然(道)为我们“设计”的两条绝无仅有的人生路线。原因是万物只有阴或阳、生或死两个方向可去,人生只有阴或阳、生或死两条道路可走,道只有阴或阳、生或死、光明或黑暗两端可循。所以列子告诉我们,无所利用(也即无所由)而生生不息,这是道的作用,如此而使得形体自然终老,属于正常;反之,有所利用(也即有所由)而走向死亡,也是道的作用,如此而早亡,也属于正常。列子原文:“故无用而生谓之道,用道得终谓之常;有所用而死者亦谓之道,用道而得死者亦谓之常。”
问题在于,我们往往并不知道自己只有以上两种选择,不知道应该怎样选择,更不知道两种选择所带来的效果和结果有何不同。列子《仲尼第三》篇,专题为我们阐明了这一问题。
其二、两种选择的不同
“无所由”、“无用而生者”:以生命圆满、提升和续永为宗旨,注重精神修炼、内在成长和灵魂创欢,放空自己,顺应外物,为而不争,利而不害,内求提升,内外和谐,日益祥瑞、健康、平和、快乐,自然终老,死而不亡,且以死为乐,没有物质或生理困扰,被称为圣人。比如原文介绍的孔子、列子、亢仓子、南郭子、壶丘子、商丘子、尧、关尹喜。
“有所由”、“有所用而死者”: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自然条件(包括生命自身),并以之为工具,以赢得物质或精神财富、生理刺激、名声、地位或权威等为宗旨,与别人相比较,互竞争,两对立,欲望引领,外求万物,身心不一,无法真正满足,常常焦虑、烦恼、受挫、亚健康,害怕死亡,不能寿终正寝,被称为常人。比如原文中介绍的子贡、颜回、子路、子张、列子之弟子、龙叔、邓析、公仪伯、周宣王、公子牟、子舆。
两者之间,在生命功能、待人处事、命运结果等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比如常人强调自我、彰显自我、自我中心,要求别人,努力外求;而圣人强调自主、彰显自性、顺应自然,修炼自己,永远内求等。其中最为根本的区别,则在于一个向死,一个向生:常人伴随着资源财富的积聚,最终其物质、精神和人脉一起崩溃;圣人伴随着精神的涅槃重生,最终肉体更替,灵魂能量离开肉体而升迁。
为何“有所由”、“有所用”的常人,总是向死、趋死、世世轮回呢?第一,常人追求的是有形事物,,凡是有形的事物(包括身体)都是有限且不断消逝的。如列子所说,“形必终者也”(见《天瑞第一》)。第二,常人把自己的肉体看做生命的唯一形体,没有了肉体就没有了生命,而肉体将会死亡,所以内心存在巨大恐惧。为填补和麻醉这种恐惧,就会追求生理刺激,搞乱生理机能,与别人争夺财富地位,引起相互伤害,自我作死。
为何“无所由”、“无所用”的圣人,总是向生、趋生、生生不息呢?第一,精神和灵魂能量,包括心能、信能、灵能等,潜力巨大,且尚处于未知阶段,将给我们带来新的更大的希望和成效。第二,精神和境界可以调节我们的生命状态,使我们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从而更加健康,更有活力,更富有创造性。
对待圣人和常人的死,人们的态度和感受亦大相径庭:对圣人的“死”,人们替他快乐,为他庆贺;对常人的死,人们则忧伤难过。列子原文:“季梁之死,杨朱望其门而歌。随吾之死,杨朱扶其尸而哭。隶人之生,隶人之死,众人且歌,众人且哭。”何以至此?因为圣人的一生,是超度的快乐的一生,更有美好未来;而常人的一生,则充满烦扰和曲折,且没有未来。那么,作为常人,我们怎么才能走上常生之路呢?
其三、常人的升华途径
列子告诉我们,选择生路还是选择死路,其实就是选择一个准则而已,非常简单。从根本上说,人生的准则有两个:一是有,一是无;无中生创,创中生有。以有为准则,即是死路,以无为准则,即是生路。所谓有,就是包括身体在内的一切有形事物,事物的阳面,以及心和思想形成的情感、观念等。所谓无,就是自己的初心、自性(神性),事物及生命能量的状态(虚静空)及走势(道),事物的阴面等。从理论上看,生死的选择何其简单,放弃“有”即是“无”。但是,由于后天的影响,我们却往往感知不到“无”的存在,而误以为世上只有“有”了。
由于目前地球人类依然处于物质文明时代,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向死的常人远远多于向生的圣人。可是,如果机会和机缘还在,我们怎能放弃由死到生的升迁呢?死是作的,因为无知;活是悟的,缘自灵感。因为道是静虚空无的,内心、精神和灵魂是静虚空无的,成长和变化也是静虚空无的,所以生命升迁的第一步,是自觉体悟、自我觉悟。
为启迪我们感悟生死规律,列子首先列举了以下现象:眼睛将要瞎的时候,会突然看见秋天的毫毛那么细小的东西;耳朵将要聋的时候,会突然听见了蚊虫鸣叫那么微弱的声音;口舌将要失去味觉的时候,会突然能辨别出不同河里水的味道;鼻子将要失去嗅觉的时候,会突然能嗅到烧焦和腐朽的气息;身体将要僵死的时候,会急于想要练习快跑。那么,列子究竟想要说什么呢?物极才反。照此道理,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作死的呢?列子告诉我们:先辨是非,然后心迷,心既入迷,然后作死。列子原文:“心将迷者,先识是非。故物不至者则不返。”原来,正和反,生和死,机关就在是非利害与无人无我之间啊。
万物同源,万物同体,万物间由无形的能量波链接,而不是用形体连接在一起的,你与我,我与他,是与非,利与害,又怎么能分割清楚呢?原来我们都上了一个大当:从出生到青春期,是我们建立自我的时期,因为没有自我的界限,我们就无法观察外面的世界。于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就有了自我概念,只去争而不去共。而事实上,当我们在青春期期间完成了自我构建之后,物极必反,心里便开始出现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是怎么来的,我是跟谁一起来的,我身边的人是我的命友吗,我来做什么,我该怎么做,等等终极问题的萌芽,结果被物质世界(尤其是成人)的阴阳变化毁灭,甚至扼杀了,最终才让我们成了现在这个相互矛盾对立的样子,而不知道矛盾和阴阳只是一体的两端,只是成长的阶梯而已。男女同心,其利断金,何况我们所有人类,或直接或间接、或正向或反向,都联结在一起呢?如此而看,唯我还是无我、争是非利害还是无是非利害,究竟谁是向生,谁是作死,岂不一目了然吗?欲知其具体翔实,且看如下列子《仲尼第三》篇所做的逐一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