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恼人的家庭大战
场景一:
某晚你正在加班,你的时间相当紧迫,因为手上的报告是第二天一早要提交的。
你正在电脑前冥思苦想、指尖奋飞。
你五岁的儿子小明推门而入,说要喝牛奶。
你让他去找爸爸,他说爸爸在打电话。
你让他等一会,他说现在就想喝。
你不得不起身给他准备牛奶。
坐下来不到十分钟,小明又来了,说要听故事,还非要你现在就讲。你劝了半天他也不听,最后他还哭了。
你很心烦、着急,也有一点恼怒和焦虑。
![](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8062086-ff91a89eab61f434.jpeg@wm_2,t_55m+5a625Y+3LzflvanmvILmtYHnk7Y=,fc_ffffff,ff_U2ltSGVp,sz_24,x_15,y_15?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场景二:
周日晚9:45,离约定的睡觉时间只有15分钟了,你12岁的女儿朵朵还坐在书桌前看漫画书不去洗澡。
你已经催了好几遍,她每次都说好,但就是不动。
你很生气,你告诉她必须现在就去洗澡睡觉。
她“啪”地将书扔在桌上,气冲冲地拍上了卫生间的门。
你很生气、感觉大人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8062086-641447314fa692b7.jpeg@wm_2,t_55m+5a625Y+3LzflvanmvILmtYHnk7Y=,fc_ffffff,ff_U2ltSGVp,sz_24,x_15,y_15?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场景三:
你准备去厨房做晚饭的时候,5岁的女儿佳佳和3岁的儿子锐锐正在客厅堆积木,两个人玩得很开心。
刚进厨房不到10分钟,两个孩子打了起来,积木丢得乱七八糟,儿子哭得惊天动地。
看到这个场景你很烦,忍不住批评女儿了几句,女儿竟然也哇地一声哭了,还边哭边说:“妈妈是个坏妈妈,我再也不要爱妈妈了”。
你很难过、有点难以置信、还有一些失望。
![](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8062086-a172ddb4351b45b4.png@wm_2,t_55m+5a625Y+3LzflvanmvILmtYHnk7Y=,fc_ffffff,ff_U2ltSGVp,sz_24,x_15,y_15?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场景四:
儿子小刚数学又没考及格,你很着急,问他是没听懂还是上课走神了,他不作声。
你让他把卷子拿出来,帮他分析分析,他还是不作声。
于是,你批评了他,说要是再这样,就不管他了。
他丢下一句:“不管就不管,反正我就这样,就是考不及格。”然后摔上了房门。
你觉得无助甚至有点绝望,你感觉自己无能为力。
![](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8062086-96f57d84d6ca65fc.jpeg@wm_2,t_55m+5a625Y+3LzflvanmvILmtYHnk7Y=,fc_ffffff,ff_U2ltSGVp,sz_24,x_15,y_15?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类似的家庭大战是否也在你家上演过?
你是否也经常被孩子的各种不当行为引发的“挑战”弄得心烦意乱、怒火攻心、黯然神伤、无可奈何?
阿德勒的目的论告诉我们,一切行为的背后都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
德雷克斯说:“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孩子们不当行为的背后一般隐藏着四个方面的目的:认可/关注、权力/控制、公平/公正、技能/能力。
02 认可/关注需求
场景一中的小明——
他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妈妈的关注,希望通过妈妈的特殊照顾,证明他是被爱的;希望通过让妈妈为他忙得团团转来证明他是特别的。
就像小明那样,那些希望获得认可或关注的孩子通过不当的行为来表达他们的需求。
他们的不当行为可能在你的提醒、哄劝或是为其提供服务之后暂停片刻。
但很快,他们又故技重施或是换成令一种令人烦恼的行为。
当你的孩子让你有一种心烦、恼怒、着急或是内疚、焦虑的感受时,他通常是想向你传递他内心的声音:注意我,让我参与!
倘若这个时候,你给予他一些鼓励性的回应,比方——
1.告诉他,你很在关注他、很爱他。
2.让孩子参与重要的活动,让他参与解决问题。
3.相信孩子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纠正也不补救。
4.安排和孩子的特殊时光。
相信你就能很好的为孩子赋能!
03权力/控制需求
场景二中的朵朵——
她其实是想对她自己的作息安排能有掌控感。
她想通过与妈妈的挑战来证明没有人能够指使她或强迫她去做事;没有人能告诉她应该去做什么。
很多在自己的掌控感方面失去信心的孩子都会陷入权力之争。
他们通过挑战大人的权威来传递他们内心的声音——让我帮忙;给我选择。
即便你很生气,有一种受到挑战的挫败感,你也要冷静——
1. 不要开战,从冲突中撤离。
2. 不妥协、不让步、坚定而和善。
3. 安排一个时间共同商定解决方案。
4. 提供有限的选择,让对方把权力转向积极的方面。
04获得公平/公正
场景三中的佳佳——
显然,妈妈不分青红皂白就批评她让她感觉很不公平。
她觉得:“既然妈妈不爱我、不在乎我,那么我也没有必要在乎她。”
于是,她反击:“妈妈是个坏妈妈,我再也不要爱妈妈了。”
一个追求公平、公正的孩子的不当行为通常就是“报复”。
他们希望通过反击来传递内心的声音:我很伤心;认识我的感受并认可它们。
此时,作为家长的你一定伤心、难过、失望、难以置信甚至有些憎恶或悲伤。
但你仍然需要给予他们鼓励性的回应,比方——
1. 与之共情,承认他及你都很伤心。
2. 不要惩罚或还击,共同解决问题。
3. 给他一个拥抱,先联结情感再解决问题。
4. 表达你的关心。
05获得技巧/能力
场景四中的小刚——
这是一个因为能力不足而丧失信心的孩子,他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不愿意面对任何期望,他对自己很失望。
面对这类孩子,你很想尽你所能为他提供帮助,但面对你的过度帮助,他们毫无响应、继续消极甚至更加退避。
你甚至想放弃。
因为,你感觉绝望、无助、无能为力。
但是,孩子其实在向你呐喊:不要放弃我;让我知道如何迈出一小步。
所以,面对这类孩子,你必须打起精神来给他鼓励性的回应,比方——
1. 用鼓励代替批评;关注优点,不怜悯、不放弃。
2. 把任务分成小步骤,鼓励其迈出一小步。
3. 从他感兴趣的事情着手,培养他的自信心。
4. 教给他技能,并示范怎么做,但不替他做。
![](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8062086-a31f105cf954fdb5.jpeg@wm_2,t_55m+5a625Y+3LzflvanmvILmtYHnk7Y=,fc_ffffff,ff_U2ltSGVp,sz_27,x_17,y_17?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当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用他们不当的行为来表达内心的需求时,他们的行为并不是事先计划好的。
作为大人的我们,通常也习惯采用一些令事情更加糟糕的行为方式(比如,以上四个场景中大人们的回应方式),这种行为被称为被动反应式行为。
一旦我们理解了孩子的行为目的,当他们再次用不当行为来表达需求时,我们就能及时注意到,我们就能用鼓励的方式回应,而不是被动反应。
鼓励式回应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才能为你的孩子赋能!
爱他,就从懂他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