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长不把学习当回事:不是不爱,是真不懂咋爱
好多农村爹妈心里头,对娃学习的重视程度其实跟“靠天吃饭”差不多。
你问为啥?举个例子,村东头王婶家儿子上初中,放学回家不是抱着手机不丢,就是下地干活,王婶总说:“读那么多书有啥用?你叔初中没毕业,现在包工队挣得也不少!”
这种想法可不是个例,好多爹妈自己小时候没机会读书,这辈子靠力气吃饭也能过,就觉得“识俩字够用”,压根想不到大学能给娃铺啥路。
更要命的是,他们不知道学习这事儿得从小盯着。城里爹妈天天检查作业、报补习班,农村爹妈呢?要么觉得“老师该管”,要么自己也不会,好多爹妈自己都看不明白,干脆就不管了。
我见过一个奶奶带孙子,孙子写作业时她在旁边打麻将,还说:“娃自己学就行,我一个老太太懂个啥!”这种环境下,娃咋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还有种情况是“读书无用论”在社会上悄悄蔓延。前几年隔壁村有个大学生毕业回家考公务员没考上,在村里晃荡了半年,后来干脆去城里送外卖去了。
村里人就传开了:“你看,花那么多钱读大学,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挣钱。”
这话传到那些爹妈耳朵里,心里就打退堂鼓:万一我娃也这样咋办?干脆别费那劲了,浪费钱不说,还耽误打工挣钱。
这种想法虽然比较片面,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信息闭塞的农村,一个反面例子就能让好多人动摇。
二、留守儿童没人管:缺了爹妈,学习就像断了线的风筝
现在农村娃十有八九是留守儿童,爹妈在外地打工,跟着爷爷奶奶过。爷爷奶奶疼娃是真疼,但疼的方式大多是“吃饱穿暖”,学习上根本使不上劲。
我班里一个小姑娘,爸妈在广州打工,她跟着年迈而又大字儿不识一个的爷爷生活,每天放学回家自己泡方便面吃,作业对错全靠抄同学的。爷爷看不懂她写的作业,也听不清她问的问题,时间长了,小姑娘成绩就越来越差,自己也觉得“没人管我,学不学都行”。
缺了爹妈在身边,娃心里头的事儿没人说,学习上遇到困难就容易钻牛角尖。比如有些题不会做,城里娃能问爸妈,农村娃可能憋一晚上也没人帮,第二天上课又听不懂新内容,慢慢就跟不上了。
还有的娃沉迷手机游戏,爷爷奶奶管不住,爸妈打电话说两句就挂了,时间长了,学习心思全没了。更重要的是,爹妈不在身边,娃容易没安全感。
我老家有个小学做过调查,60%的留守儿童说“想爸妈的时候就不想上学”,还有的娃为了引起老师注意,故意在课堂上捣乱。
你想啊,心里头总惦记着“我爸妈啥时候回来”,哪能专心听课?这种情绪问题没人疏导,时间长了就变成学习上的大麻烦。
三、爹妈没尝到上大学的“甜头”:现实摆在这儿,谁还愿意赌一把?
好多农村爹妈不愿意砸钱供娃读书,有个很实在的原因:他们没见过身边谁靠上大学“发家致富”或“光宗耀祖”的。
比如隔壁村老张头,儿子当年考上普通一本,毕业后在城里打工,一个月挣五千块,还不如村里没上大学的娃在工地挣得多。老张头逢人就说:“早知道不供他了,浪费那四年钱!”
这话听多了,其他爹妈就想:“万一我娃也这样,我这辈子攒的钱不就打水漂了?”其实这是因为他们没看到上大学的“隐性好处”。
城里娃上了985、211大学,能认识更多有本事的人,毕业找工作有校友帮衬,眼界和思维方式都不一样。但农村爹妈看不到这些,他们只看得到“谁谁谁没上大学现在挣得多”。
就像我二姑,总在我跟前说:“你表哥初中毕业去深圳电子厂,现在管着二十多号人,一个月一万多,你孩子大学毕业才挣五、六千,你说读书有啥用?”
她压根不知道表哥在厂里是吃青春饭,而我孩子虽然起薪低,但发展空间大。
还有个现实是,供娃上大学成本太高。从小学到高中,补课、资料、生活费都是钱,农村家庭本来收入就低,好多爹妈觉得“不如让娃早点出去打工,还能给家里挣钱”。
我老家有个一家子堂弟,高三那年成绩挺好,他爸非让他辍学去广州,说:“你哥上大学欠的债还没还完,你再读四年,家里咋过?”这种无奈,城里人可能根本想不到。
四、除了这些,还有哪些“隐形门槛”?
1. 学校资源差:想学好,可老师和设备跟不上
农村学校的老师大多是“全科老师”,一个人教语文又教数学,专业水平跟城里没法比。我老家小学的英语老师,自己发音都不标准,咋能教好娃?还有微机室、图书馆,好多都是摆设,娃们连基本的微机操作都做不了,到了高中跟城里娃一起考试,自然就吃亏。
2. 信息太闭塞:好大学咋考?娃们根本摸不着门
城里爹妈早就开始研究“自主招生”“强基计划”,农村娃到了高中可能还不知道985和211是啥意思。
想当年上高中时,班主任老师只说“考上本科就行”,没人告诉我们清北复交咋报考,有啥加分政策。等真正进了大学才发现,城里同学早就通过各种竞赛、夏令营拿到了名校的“入场券”,而农村娃连报名渠道都不知道。
3. 心理压力大:怕考不好,更怕辜负爹妈
农村娃心里都有根弦:“我得考上大学,不然对不起爹妈打工的辛苦。”这种想法本来是动力,但压力太大就变味了。
我认识一个学霸,平时成绩很好,高考前一晚紧张得睡不着,结果没发挥好,只考上普通一本。他哭着说:“我爸妈砸锅卖铁供我,我却没考上好大学,太对不起他们了。”这种心理负担,让好多娃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
五、咋改变这情况?其实办法不是没有
1. 爹妈观念得变:让他们看见“读书有用”的真实例子
村里可以多请那些考上好大学、现在发展不错的娃们回来讲讲经历。
比如我堂哥们姑娘,当年考上哈工大,现在在华为工作,年薪五十多万,她每次回家都去学校给学弟学妹们讲课,爹妈们看在眼里,就知道“上大学真能有出息”。
政府也可以搞点讲座,教教爹妈咋利用手机和互联网辅导娃学习,哪怕只是监督写作业,对娃来说也是个帮助。
2. 留守儿童得有人管:不光管吃饱,还得管心里头
学校可以成立“留守儿童之家”,老师轮流当“代理爸妈”,每周跟娃聊聊天,问问学习情况。村里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放假回来给娃们补课、做心理疏导。
我老家现在就有个“阳光课堂”,大学生们暑假每天给娃们上课,不光讲知识,还教他们用电脑、看外面的世界,娃们学习劲头明显足了。
3. 社会得给农村娃更多机会:别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大学可以多给农村娃一些招生名额,比如“国家专项计划”,现在好多985大学都有,就是专门招农村娃的。有条件的村里或一些爱心企业也可以设立奖学金,鼓励农村娃好好学习。
我孩子上大学时就拿过一个企业的“寒门奖学金”,虽然钱不多,但起码知道有人在关注我们,学习更有动力了。
六、说来说去,这事儿不是娃不努力,是难处太多
农村娃考上985、211大学,真的是好难。但真不是因为他们笨,而是从爹妈观念、家庭环境到社会资源,处处都有“拦路虎”。
但你看,每年也有农村娃考上清北,C9的,他们靠的是啥?除了自己拼命,也得有爹妈支持、老师帮助、社会给机会。
其实每个农村娃心里都有个“好大学梦”,他们缺的不是聪明劲儿,而是一条能让他们走出去的路。
希望以后,这条路上的“石头”能少一点儿,“路灯”能多一点儿,让更多农村娃能堂堂正正走进985、211大学的校门,看看外面的世界究竟有多大。
毕竟,读书改变命运,上985、211大学,不该只是城里娃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