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道 师道 人生
4月20日,恰逢谷雨节气,下午有幸参加了《花道与人生》的活动,满怀期待而去,收获满满而归,所听所学皆让我不停产生所感所想,乃至今日而不止。便想通过文字来回顾反馈内心体会,以助人生解读。
活动伊始,听讲中国花道历史悠久,已有上千年传承。从先秦开始,到秦汉初具雏形。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代更兴旺,并传入日本。在五代时期,插花文化进一步发展,形成独属于中国的“花语”。之后,宋代达到鼎盛。了解这些后,我自然联系自身工作,想到我们的师道历史同样源远流长,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相连相通之处。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师”的称谓,到春秋战国,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广收门徒,倡导“有教无类”,其教道思想和实践为中国师道奠定了基础。同样,孟子也强调教师重要性,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的乐事之一。汉代,建立官方教育体系对师道进行了强化。唐宋时期,教育愈发繁荣。韩愈作《师说》,系统阐述师道重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强调教师职责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随宋代书院兴起,朱熹等理学家在书院讲学,注重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学术素养,师道在书院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回溯历史,花道师道不论从时空还是内涵讲,二者都有着一定的交集。
具体到插花,主讲人说这不是简单随意的组合,而要用心观察,通过修剪、搭配、布局,让每枝花都找到恰当位置。此时,我想到了教师的工作,不正要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我绽放生命的美,把每个独特的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打磨吗?花道在造型、色彩、搭配等方面遵循中国传统审美,如追求简洁、自然、含蓄之美。而师道中,教师的言行举止、道德修养等都被要求符合传统的审美标准,像温文尔雅、端庄大方等,以起言传身教之作用。所以,在审美观念于二者中都有所体现,皆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影响。
在插花实践创作中,是需要对细节进行极致追求与内心的专注方可更好地完成的。第一步感受自然之美基础上,全神贯注,精心雕琢,恰如教师在育人过程中摒弃浮躁,沉淀心灵,以静心之态来深耕教育。沉浸于插花,仿佛忘却了一切,内心是前所未有的平静。花道讲究和谐美,蕴含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同样,师道也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二者都在追求着和谐之美,都具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主讲人在活动尾声总结到,花道的终极意义是通过与自然对话,回归内心的安定。当我们在教育中融入这份安心,便能以从容的姿态面对学生的成长,守护他们的心灵净土。这也是我们老师能走进孩子内心的必由之路,用一颗平静的、真诚的、善良的心去真正地接纳和爱每一个孩子。插花在选材时,花枝虽长短不一,但后面都可以用到。让我想到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花期不同,我们要充分尊重、理解、信任、激励孩子,相信每位都是可塑之才。当了解到用手掌温度可让花束改变曲直方向,又想到培养学生亦需因材施教,给予阳光雨露鼓励和关爱,也要为他们纠正错误与不足。教育应该是充满感情的,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极富有人情味的人。唯有童心能唤醒爱心,也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当再次读魏巍《我的老师》,内心情感不断翻涌,此刻更好地理解,只有内心充满了爱的老师才能教出领悟爱、表达爱、传播爱的孩子。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两样东西,一是价值感,二是归属感。价值感来源于肯定,归属感来源于被爱。作为人民教师,我们的价值感何在?应在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教育事业。
学习插花,了知有花是代表时间的,分别是昨天、今天和明天。生活中有人抑郁,那是因为生活在过去。有人焦虑,这是因为活在未来。唯有活在当下,才能获得平静快乐的生活。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怀疑自己的价值,也不要怀疑努力的意义。专注当下,把眼前的小事做好,把行动交给现在,把结果交给时间。像我们插的花,至今已近一周,仍在肆意绽放,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安宁,为人生旅程描绘别样风景。当我们的价值不断体现,不断肯定,我们的孩子才拥有归属感,我们也才能有归属感。因为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彼此间会产生认可和爱与被爱的转换。
插花有辛苦,也有快乐。教育有梦想,也有现实。不管世事如何变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精耕教育,静心做人,尽心尽责做好教师工作,为孩子点亮教育之灯。犹如插一花,一室芬芳,灵魂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