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美国南部的一个小镇,一个女孩夜晚在僻静的公路被人强奸、杀害、焚尸。没有目击证人,没有嫌疑人,数据库中没有与凶手DNA相匹配的血样资料。近一年的时间,人们慢慢淡忘,不再关注案件的进展;警察局也不再集中精力调查,案卷摆在桌上很少问津。
谁都能忘记,唯有被害女孩的母亲走不出痛苦。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凶手的逍遥法外,母亲的痛苦在层层叠加,并且把痛苦演变成愤怒,愤怒滋生出疯狂。她在女儿被害的公路上以每月五千美金的价格租下三块巨型广告牌,红底黑字,像鲜血与利器,触目惊心。她要重新激活女儿凶案的调查,因此陷入了与警察局的对峙,甚至招来全镇人对她的敌意。
这是奥斯卡获奖电影《三块广告牌》的故事。电影很精彩,来自中外名导和资深影评人的好评如潮。暂且放下电影不表,先说说它的故事原型,实在是让人心碎的现实。
在洛杉矶东部的10号州际公路,三块广告牌静静伫立,从1993年开始,几经更换,信息不变。1991年,Kathy被强奸、殴打致死,虽然锁定了嫌疑人,但因证据不足被释放。1993年,Kathy的父亲怀着对凶手的恨、对警方的怨,为女儿竖起了声讨正义的广告牌。他说,警方无所作为,我别无选择。除此之外,他每年都在当地报纸上发布女儿的生日讯息和案情回顾,他不能让人们忘记这件事,他希望得到更多的帮助,让女儿沉冤得雪。
回到电影《三块广告牌》。失去女儿的女人一身戾气,像一头孤身奋战的雄狮。被丈夫抛弃、不被儿子理解、经济拮据支付不了广告牌租金、广告牌被人纵火,这些都加重了命运的悲剧色彩,导致愤怒失控,与所有人都能交上火。“爱女惨遭奸杀”、“还没抓到凶手”、“威洛比局长,为什么”,广告牌的矛头直指警察局长。事实上,威洛比是受全镇人尊重的警长,何况他身患癌症,生命只剩几个月。女人与全世界为敌的狂暴之举,使她的受害者身份一下子逆转,变成被全镇人进行道德审判的疯子。
故事的发展使这场对峙中值得同情的人物不再仅仅是可怜的女人。比如警长威洛比,爱情甜蜜家庭幸福,却身患绝症,带着对生活的留恋准备身后事,硬汉的眼泪更能击中软肋。比如警探迪克森,脾气暴躁,动辄出拳,但这个“妈宝男”对老母的爱让人心里柔软,“男同”的性取向又使你进一步去理解他,自带保护色只不过是为了掩盖内心的孤单。
生活有时候很公平,它给予每个人不一样的际遇,但在面对不可逆转的残酷时,它让每个人的无能为力是相同的。当警长威洛比开枪自杀,当警探迪克森在警察局大火中烧毁半张脸,然后活着的人终于慢慢看清,愤怒只能加剧痛苦,爱与冷静才能找到希望。
电影的最后,女人与迪克森并肩上路,寻找真凶。女人对迪克森说:“警察局那把火是我放的。”迪克森平淡回答:“不是你又会是谁呢?”女人扭头看着迪克森毁掉的半张脸,露出整场电影唯一的笑容。丧女的痛苦还在,但她在彼此的共担与谅解中领悟,与生活从对峙走向和解。
但是,电影故事所表现的毕竟是理想化的期待。现实中Kathy的父亲及家人始终活在痛苦中,那些广告牌无声地告诉所有路过的人,二十多年了,她的死始终是未解的谜。
现实永远比电影残忍。2017年6月9日,中国女孩章莹颖在美国伊利诺伊失踪,至今下落不明。一年的时间,章莹颖的男朋友陪着她的父母一直在寻找,通过自愿者组织持续发起寻人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直担心警方的工作会慢下来,社会的关心会减弱,案件最终被搁浅。嫌犯虽然被抓捕,但美国司法制度赋予他很多权利,他有权不做自我控罪的陈述。嫌犯不开口,案件无突破,母亲将永远找不到女儿。
带着美好的期待,希望生活像电影那样,有释怀有原谅有巧合,有绝处逢生的安排;希望善良的人远离厄运,坚持的人终获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