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笑:春蚕到死丝方尽——读李商隐的诗

我的桌上,摆了一本我昨天在上海爱琴海书店新买的书:《李商隐诗选评》(刘学锴、李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8年),这为我提供了再次深入李商隐生平及其诗歌世界的宝贵机会。

李商隐,晚唐时期极具影响力的诗人,其一生历经坎坷,情感与仕途均充满了悲剧色彩,生平大致可划分为以下阶段:

早年困顿与才华初显(约813~837年)

李商隐出身没落官僚家庭,父亲早逝,自幼随母亲寄居河南,家境贫寒,“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早年,他依靠抄书为生,却勤奋不辍,16岁时即以文才出众,受到牛党重要人物令狐楚的赏识,被其收为幕僚,开始系统学习骈文写作。刘学锴、李翰著的《李商隐诗选评》评价道“其实,他的一生的幸与不幸,也正是在此时悄悄注定了。受知令狐楚,对商隐流落飘零的早期生涯是一个结束,而对其日后坎坷踬踣的命运则刚刚是个开始。”

科举之路:令狐楚力荐其应试,但因牛李党争影响,数次落第。直到837年,在令狐楚之子令狐绹帮助下,才中进士。

卷入党争与仕途坎坷(约838~858年)

婚姻的转折:中进士次年,李商隐娶李党成员王茂元之女为妻,此举惹怒牛党,被视为“背叛”,令狐绹等人自此排斥之。此后,他辗转节度使幕府(王茂元、郑亚等),任幕僚,因党争所累,官职低微(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屡遭贬谪。

漂泊与失意:849年后,他赴桂州、徐州、梓州等地入幕,远离长安,仕途渺茫。妻子王氏于851年病逝,更让他陷入情感剧痛,写下《锦瑟》《无题》等寄托哀思与怅惘的名篇。

晚年孤寂与文学巅峰(约859~858年)

归隐与创作:858年,李商隐罢官后返回郑州,不久病逝,年仅46岁。晚年虽生活困顿,却创作了大量经典诗作,其诗风深情绵邈、用典精巧,尤以无题诗和咏史诗闻名,将晚唐诗歌的抒情艺术推向高峰。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浪漫色彩诗人之一的李商隐,其诗歌特点如下:

一是李商隐的诗用典精巧,善用神话,含蓄婉约。表达形象。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借典故营造朦胧意境,情感表达含蓄深邃。 庄生梦蝶的典故来源: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梦见自己化为蝴蝶,醒来后不知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借此表达对现实与虚幻界限的哲思。

 诗借“晓梦”“迷”字,化庄子梦蝶为朦胧意象,喻人生如梦,理想现实交织难分,暗含年华虚度之迷茫。望帝杜鹃的典故来源:相传古蜀国君主望帝(杜宇)死后魂魄化为杜鹃鸟,啼血悲鸣,声音凄切,诗以“春心”托“杜鹃”,借杜鹃啼血,寄理想破灭之悲怆,即便望帝执着,终付哀鸣,暗喻抱负成空之无奈伤感。

二是李商隐的诗情感细腻,形象生动,语意多元,意境凄美。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诗: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谐音双关:以“丝”谐音“思”,用春蚕吐丝至死、蜡炬燃尽成灰,隐喻相思之情至死不渝,巧妙将自然现象与情感表达结合。意象凄美:“春蚕”“蜡炬”均为日常物象,却通过“到死”“成灰”的极致描绘,营造出缠绵悲壮的意境,强化情感的深沉与执着;象征手法:以蜡烛燃烧时的“泪”象征相思之泪,将无形的情感化为具象的物象,使抽象的思念变得可感可触,富有感染力。

三是李商隐的诗注重语言华美,精工凝练,对仗工整,音律和谐。如《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一诗: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诗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运用对比与反衬:“身无彩凤”写现实阻隔(无相伴之翼),“心有灵犀”写心灵相通(有默契之感),以身体的距离反衬精神的契合,突出相思的无奈与慰藉;

意象灵动:“彩凤双飞翼”借神鸟意象喻行动自由,“灵犀一点通”以犀牛角的灵异传说喻心灵感应,虚实结合,将抽象情感转化为生动画面;语言凝练:对仗工整(“身无”对“心有”,“彩凤”对“灵犀”),“一点通”三字简洁传神,道破恋人之间无需言说的默契,余味悠长。

四是李商隐对妻子王氏一往情深,通过诗词深情表达。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创作背景:此诗约作于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当时李商隐在蜀地任职,而妻子王氏已去世(约851年)。

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的“君”,多认为是王氏生前寄信询问归期,李商隐以此诗回应,借“何当共剪西窗烛”的想象,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与团聚期盼。虽创作时王氏可能已离世,但诗的情感指向仍为夫妻之情。

诗中三次出现“巴山夜雨”:首句以眼前秋雨涨池的实景,写滞留蜀地的孤寂;末两句想象未来归家后与妻子“共剪西窗烛”时,再回溯今夜的情景。借助“现实(今夜思归)至想象(未来团聚),再回溯至今夜之景”的巧妙时空转换,将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升华为超越时间的永恒守望,其结构之精妙、层次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锦瑟》一诗也是悼念亡妻的一部分。部分学者认为“锦瑟无端五十弦”暗合王氏享年(若王氏卒于30岁,“五十弦”或为虚指),“望帝春心”“沧海珠泪”等句可关联对亡妻的追思。

李商隐的《无题》诗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深刻体悟与思考。例如,在《无题》中,东风象征着春天的来临和离别时的无奈,春蚕和蜡烛的比喻则加深了对爱情执着与绝望的描绘。此外,李商隐的《锦瑟》亦可能以象征手法抒发复杂心绪,表达了对生命、时光的哲思,而不仅仅是特指爱情。

五是李商隐常用自然景色,来比喻历史与人生,含意深刻。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诗以“向晚”“黄昏”点明时间,“古原”(乐游原,汉唐胜地)勾勒苍凉背景,夕阳绚烂的“无限好”与转瞬即逝的“近黄昏”形成强烈对比,景物描写中暗含对时光流逝的哲思,意象简洁却极具冲击力。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道出普遍的生命体验,既指自然景象的短暂,也隐喻理想、年华的衰落,短短十字将审美体验与哲学思考融合,成为千古传诵的警策之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人们要充分珍惜夕阳的短暂美好,让美丽的夕阳放射出更加火红的晚霞,这晚霞映红天际,这晚霞照亮人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人间重晚晴,最美不过夕阳红。夕阳红,乃一日中最绚烂之景;夕阳美,乃一生中最宁静之时。温馨而从容,让人沉醉于这人生最美好的阶段。

                                                   2025.6.2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前天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原意是赞美勤劳吗?有何依据? 前言 这个问题很好回...
    老街味道阅读 5,324评论 0 7
  • 昨晚,观看了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唐代大诗人一一李商隐》,跟随着采访组的步伐,踏上了追寻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人生足迹...
    临笑阅读 988评论 0 3
  • 唐宣宗大中十年,由于推举他的御史大夫柳仲郢被罢,李商隐也随之从盐铁推官的位置上去职。这年他四十六岁,从十六岁以《才...
    雷砚阅读 6,308评论 0 3
  •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
    三水文阅读 3,165评论 2 16
  • 能读的懂吗?读不懂。 闭一下眼睛,如果睁开来,我们能回到唐文宗大和三年洛阳城中。那这一年,文坛泰斗白居易已经60岁...
    Rebirth_c1c9阅读 3,043评论 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