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工具箱

Flavell认为元认知是:

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人物,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

知晓感(Feeling-of-knowing,FOK)是指在记忆提取失败之后,你相信某信息能从记忆中提取出来,但现在又提取不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元认知可以分为三类:

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技能:

元认知体验:

心智黑客:那类掌握较多元学习技巧,能够通过对思维的深度思考与大时间周期刻意练习,来突破人生局限性的人。

内在动机。文中提到了马奇退休时在斯坦福大学晚宴上的致辞

元认知学习(二)

学习同时发生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是学习做什么:寻找好的技术、战略或合作伙伴

第二个是学习如何做:精练并改进在某项技术、战略或者合作伙伴上的能力

第三个是学习期盼什么:调整绩效目标

原理是心理距离。人类习惯将遥远的目标采取抽象化处理。忘记可行性。一旦开始实现较难的目标时,则又开始纠结意义。

将知识与技能的习得,看做一个树形结构。

在学习早期,需要执行主题学习,通过广度优先搜索,了解牛人牛刊里程碑的知识点在哪

在学习中后期,需要深度学习,借助于深度优先搜索,突破学习的平台期。

无论在哪个阶段都应该坚持行动学习,坚持输出大于输入。

元认知学习法(三)

不加选择的知识冲动就像是不分对象的性冲动一样,都是下流的标志。学习的第一要义:你需要选择学什么,不学什么。

是么是模式?世界万物,自然涌现,在时空中塑形成功,固化下来,是为模式。

有如下四个好的模式:一堆书大于一本书,一手信息大于二手信息,经典大于碎片。承载信息的人大于信息。

做任何事情,解决一个难题,要思考如何批量解决问题。人脑不善于在一个问题上深入思考,更善于在不同事物之间找不同。

快速学习任意一个学科的最小知识法则。问如下三个问题:1、知识的源头。2、核心话语体系。3、二级推演体系  补充4、其他学科怎么看待这个学科的。

元认知学习法(四)

深度学习常常与人类大脑工作方式背道而驰,超出了人们的学习舒适区,表现在外,就是难难难。深度学习,难在它需要你发现深层次的因果联系。深度学习,难在需要你将知识内化为本能。深度学习,难在你是孤独的。

元认知学习法(5)

行动学习是在学习期盼什么上,用作品说话,输出大于输入,用行动说话。实践大于围观。人类记忆存在广泛且普遍的元认知错觉,会误将记住了当做学会了。存入记忆容易,提取出来会不容易。如果你吃力的存入,那么,提取会更牢。

地点必要难度、时间必要难度、分散学习的必要难度、交错学习的必要难度、提取的必要难度(可以利用生成效应和测试效应。生成效应就是用自己的口吻来重复知识点。)

在进入某个领域时,会假设自己要写一本书。

所谓用作品说话,一个完成的作品大于一个未完成的作品。你要有里程碑,你要赋予自己的行动或作品或实践仪式感。

尽力而为,拼尽全力,结果不可预知,养成拼的习惯,此事不成。下事也会成。这就是柳井正的九败一胜。

元认知学习法(6)

主题学习;深度学习;行动学习,如此循环。你就会获得更高阶的思维抽象能力。与更好的元认知技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