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这么大,时间过得最快的是住院这一周,过得最慢的也是这一周。
每天的内容是单调的,无聊时觉得时间好漫长。
每天的内容是重复的,七天如一天,没有留下特别的印象,又觉得过得很快。
唯一值得纪念的是病友们的故事。
世界上大概只有同住一个病房,才能如此近距离观察别人。尤为难得是大家彼此关照,相处很融洽。
百年修得同船渡。
住院一周的缘分恐怕要超过一百年。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用笔去记下她们,以纪念这难得的缘分。
(1)23床刘老太太
她被大家公认为最讲卫生,最有条理的。
不仅把自己收拾得利利落落,她的床铺总是平平整整,每件衣服,每条毛巾都会及时洗得干干净净,经得位最挑剔的检查。
老人有二个儿子,我住院的一周内各来二次探望。元宵节之夜,小儿子还带着她孙子接老人回家过节,据说很近,走路5分钟就到。
老人很有主意,治疗方案自己掂量自己作主,从不与儿子们商量。
老人头脑清晰,即使面对狡猾的保健品骗子们也没让他们沾上便宜。
老人很独立,主动要求去住敬老院,她说不想干扰孩子们的生活。
这是一位令人敬重的老人。
她还谈了自己的父亲,一个普通但同样令人尊重的人。
她祖上很有钱,据说西直门内至今还存留的好大一片四合院落都曾是她家的家产。
她没享受过锦衣玉食般的生活,在她出生前家道便中落了。
她的父辈们是败家子,二个伯父只会吃喝嫖赌,各染一身花柳病而亡,连个后代都没有留下。
她的父亲例是没有这些恶习,但年少时家里太富有了,因此也未习得一技傍身。靠变卖家产度日,生活又不知节俭,终有坐吃山空时。
她的父亲倒真爷们,为了养活一家老小,最后穿着茧绸的衣服去拉人力车。
她的父亲很善良,看到一位拉人力车的伙伴没鞋穿,他一双新鞋慷慨送人。
他的名字叫刘宝善,号称刘善人。
她的父亲去世早,她对父亲所知也不多,否则这大起大落的人生真的可以写小说了。
人生如戏,多少感慨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