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翻了一本书《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作者认为“传统中国问题的实质在于,理性化的正式组织安排与主流儒家的泛道德主义的价值观和人性预设相悖,理性化的倡导者,因为把各方当事人的物质利益的承认作为出发点,在道德上容易成为道德主义者攻击的对象,最后往往自身难保,理性化的建设自然半途而废”。
作者的预设立场是西方的价值观和人性预设,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科层制系统,按照这生搬硬套,中国人的确是组织不起来的,这在历史中已经验证过了,但中国也的确被组织起来了,不然怎么推翻的三座大山、怎么取得的经济巨大发展呢?
这恰恰说明了,中国人要用中国的方式组织,这需要深入理解乡土中国、中国的国民性、要做事情的属性,洋和尚不好念经,有适应范畴,想大规模组织中国人,这套方式肯定不行。
我自己对这个问题是没有深刻体认的,对人情世故、人性的东西总是尽量避开,本身不喜欢博弈,尤其是不喜欢一对一博弈,对我是一种消耗,我喜欢是在无限多的个人中博弈,而且是无限的游戏,这时候自然法则会起作用,一对一博弈耗神。
不需要组织那么多人,不需要个人近身博弈,参与人数又多,又是无限的游戏,股市就是一个很好的职业选择。
看的企业多了,自然也会思考组织方式。有些组织方式注定是做不大的,在传统乡土中国,理想的境界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结党营私,是不喜欢大规模组织的,组织结构是被打散的,象费孝通说的涟漪,每个人都是社会关系的一个节点,都需要被单独的对待,也不需要被单独对待,家族往往是更重要的节点,这使得组织有最大延续性,族谱可以延续千年,但缺乏大规模延展和复制性,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组织。
陌生人之间形成信任,是西方式的科层制,需要的是对契约的尊重和共同的价值理念。 中国的大企业往往复合式的,既有科层制(解决陌生社会、做大的问题)又有人情制(解决另外的问题,先不展开),在我研究企业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上市公司创始人都曾遇到过这个问题,大秤分肉不行,完全科层制也不行,这是一个分水岭,没过这个坎的多。
作为投资人,更重要的是识别,但识别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是往往不够的,还需要处理复杂局面,在复杂局面中走出来,熬心费力,这个角度投资也算是跨简单的栏。
二、背景
先交代一下背景。
近来,因为偶然的机会,得以观摩一群陌生人是如何快速组织起来的历程。事件之起因,乃是数万投资人所投资产被限时清退,而撮合的平台方给出的清退兑付计划相当不符合预期,由此产生出的抗争故事。
但是,我不想讲故事,只是讲梗概,既不涉及具体情节,更不涉及具体人物,毕竟,我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但一切都是真实可信的。
三、聚集
组织的前提,是连接起来。在当今社会,要连接起来,那是相当容易的,简单到加入同一个微信群或QQ群,关注同一个微博,就这么简单。
大家连接起来的初衷不是别的,就是自然而然的抱团,彼此信息互通,离实质性的组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太多人做的第一件事是发泄情绪,一言以蔽之,就是骂,骂平台,骂老板,骂客服,骂一切可骂之人。当然,骂也是表明一种态度,凝聚一种声势。为了达到效果,大家还会喊口号,通过复制粘贴刷屏来彰显人心齐泰山移的决心,多少有些戏剧效果,因为毕竟只是开端而已。
毋庸置疑,这种连接,避免不了的是,对手方的人员也混杂其中。其目的也很简单,引导舆论,探查“敌情”,离间“联盟”。
四、信息搜集
事情比人们想象的、直观感受的要复杂,个人经验和感受固然重要,仍然需要更多事实,也即,必须要首先弄清楚大概是个什么情况。
因此,建立联系的过程,也是信息共享的过程。共享的信息中,既有事实,也有分析、观点;既有个人的观点,也有咨询专业机构的看法;既有官方的正式回应,也有非官方的小道消息;既有同业的标兵案例,也有同业的后进生。
当然,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杂音绕梁的过程。这里面,既有故意,也有无意。无论怎样,通过信息共享和互通,大家对整个事情的全貌开始有了较为系统的认知,至于是否正确、准确,却并不重要。信息共享是组织的基本“器官”,贯穿始终,“信息的战争”自然也是如此。
五、“绿色通道”
在对基本事实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之后,接下来就要有所行动了。谁都知道,在网上骂得震铄古今,也不会真有什么效果,只有线下的行动才直观,也更具冲击力,才会产生实效。
有行动,就得有策略。不同的策略,风险和成本都不一样,与其诉求中可能的收益所形成的性价比也是各有千秋的,不同人的风险偏好、承受能力、自由度不一样,加上各自的经验也不一样。因此,分化是必然的。
最先采取行动的人是两种:冲动派和精明派。这两种人的底层逻辑都是“按闹分配”,行动也极为相似,都是闹,但又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绿色通道”,在私下交易。
然而,两者却并不相同。前者闹,是一哭二闹三上吊式闹,拼的是惨和狠,对自己狠一点,事情就闹得大,闹得大,既能博得同情,也能争取到私下交易的机会;后者也是闹,但其路数,却是义正辞严、冲锋陷阵式闹,口号喊得响亮,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目的是成为第一批代表,然后去谈判。谈什么呢?自然是个人利益或极少数人的利益。代表大家?算了吧,自己的利益自己想办法,别人凭什么要为你的利益去拼命呢?想得美啊!
当然,真正能走通这条道的,是非常非常少的,否则就不是绿色通道,而是高速公路了。
六、青天大老爷
自然,不仅是因为这条路本来就很窄,也因为很多人根本不屑走这两条路。
于是,激进派和理性派就登场了。
激进派和理性派的基本路数不一样,但方法却有交集甚至重叠。首先是施压。能想到的施压途径,都要走一遍,包括:(1)各个层级的有关部门的电话、信箱、留言板、微信号等等渠道,例如,当今社会的显官“监察御史”、“巡抚”条线,信访、业务主管条线(此处是金融办、商务、公安等),都要送上一份以“恶贼好狠,草民好苦,青天在上,替我做主”为基本点的“陈冤录”;(2)大V,平台方肯定会收买一批大V,但大V是买不尽的,而且想成为大V的人是不计其数的,当然,前提是它本身得具有流量效应。事实上,也有自媒体冲进来“为民请命”;(3)更高层级或全国性媒体甚至外媒的投稿、爆料通道,因为很容易想到,本地媒体可能有很多的顾忌,比如是广告主或其他盘根错节的关系,等等。
个人的声音是些微的,不成规模,成不了势,不成势,是不会有人当回事的。这两派中的聪明人,就把这些渠道归总,形成“投诉套餐”,名曰“投诉全家桶”。有人负责撰写投诉文稿,或者某个人写得好,便被大家征用了。
指望这些投诉套餐能轻易发挥作用,是幼稚的。本地界的企业,或多或少还是利益共同体,即便假定当地官府两袖清风,是清亲连带,然真下决心动它,恐怕也还是要仔细掂量的,不到万不得已,譬如殃及城门,触及主官的核心政绩,尤其是一票否决之KPI,绝不会轻易站到这些纳税法人的对立面,扬起屠刀,速速切割,断尾求生。
这一点,理性派和激进派都知道。但接下来的策略,就有区别了。当然,这两者是各自同时进行的。
先说激进派。激进派又分两套子策略。一套是黑,一套是灰。黑是不可观察的,无非是威胁、恐吓及其以远。灰的一套便是逐级上访,直至天子脚下。无论如何,两条路都风险极大,前者以身试法,非一般人可为;后者实属当地官府之大忌,各种眼线在盯着他们。
他们的对手此时在做什么呢?混入其中,把他们引入到歧途,带路到自己的关系范围之内,并积极充当反馈问题的代表,然后避重就轻,大事化小。
七、神探“死理性派”
理性派的动机可能要复杂一点,除了直接的利益,还有智识上的优越感和好胜心——如果他们的对手不能理解这一点,一定会轻视他们。轻视则盲目自信,盲目自信便破绽百出,破绽百出就会收获意外的惊吓。
比起激进派,他们的江湖色彩要淡得多。对风险的认知和规避,也更为清醒。因此,有两条原则:第一,斗争必须合法合规,不能犯低级错误,给势强力大的对手以可乘之机,让自己“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第二,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绝不妥协,绝不私下交易。因此,对手想利诱也非常困难。
比起前面几派人物,他们的诉求,是基于法理,而非直觉或者常识。他们的基本策略,简言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完全合法合规的办法,用最锐利的眼睛,去把对手的疏漏一一挖出来,关联起来,最后以无法反驳的力量,让对手陷入致命陷阱之中。他们的信念倒也不复杂:只要不是真的,就一定有漏洞;假的就是假的,不管用什么策略来包装它、裹饰它,它都是假的。
想成为领导者,都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和充沛的精力。如果说激进派的核心人物以胆大见长,那理性派的领袖便以心思缜密而出众。然而,至少在初期,或者在某一方挫败之前,这两派虽然是互补的,却因气质相差甚远,很难联手共进退。
他们的对手该如何“对付”这两派的“进攻”呢?激进派,他们要动用官府的资源,用足地方官府不愿意在阁部丢脸的这一心结,尽一切可能去挫败他们的图谋。至于激进派中的黑路,那就要看平台经营人员的造化了。一旦他们真的痛下决心,那务必小心谨慎,否则,便是鱼死网破之祸。
对于理性派的核心人物,他们的领导地位是逐渐凸显出来的,是在不断揭露平台嘴脸和真相的过程中为人服膺的。这是平台最愿意私下谈判却又难以媾和的人。怎么办?第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既然你讲法理,那就从法理上驳倒你,让他没有翻身的机会;第二,既然想规避风险,那就给你制造风险;既然你可以保守自己的私隐,那就想法设法找到你,找到你社会关系、职业关系中的重要人物,给你施压,甚至不惜采用一点激进派的手段;第三,抹黑,让你形象受损,自顾不暇,分身乏术。
八、沉默的多数
上述几派,无疑都是少数。真正重要的是沉默的多数。这是双方都要积极争取的群体。这其中又分为两个支流:一是现实派,一是观望派。现实派尽力避免风险,希望纷扰尽快解决,尽快止损,易被平台方说服。观望派则力求期望收益最大化,所以,他们一直在观看双方的缠斗。他们的态度,用《让子弹飞》里的一句台词最适合不过,“谁赢他们帮谁”,谁赢他们站谁。所以,他们一直在摇摆,也在等待。
九、合流
理性派和激进派最终合流,他们都是坚定的战斗派。两个群体的领导者只要被对手折了,或自动放弃,合流就会发生。此时,正式组织的框架就会显现出来。
首先,分工会越来越明确,信息也越来越集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找核心人物,这让他们既疲惫不堪,也会深感不安。这不奇怪,因为很可能感觉超出了自己的可控范围之内。这使得人力、信息、资源都将向这些领导核心聚集,于是,明确的分工就慢慢产生了。
其次,分支机构也会逐渐建立起来。很自然地,以居住地省份为单位的“分支机构”便会建立起来。
第三,分支机构建立起来之后,动作的一致性被加强了,目标得到更多认同,与之无关的信息、观点无法再有效流通。人们交流的重要场合不再是之前那种“广场”,而是较正式结构框架下的场域。
自此,便是两个有组织群体的对抗了。
十、结果
结果还没出炉。但于我而言,结果的价值没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