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某人带我看了《叶问4》 ,今天为了写影评,又看了一遍。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意义是这部影片给我带来的思考。
场景一:
影片一开头叶问得知自己得了癌后,他的儿子叶正又因为打架事件被学校开除,叶问准备去美国帮儿子去找学校,临走前叶正跟他爸说,我就是喜欢打拳,不喜欢学习。
可是爸爸不同意,非要把他送去美国。认为出国学习才是孩子的出路。孩子咆哮:“反正我做什么都是错的。在你眼里什么都是不对的。”
我想这句话说出了很多孩子的心声。本来不想报很多兴趣班的我也被大环境同化,给孩子报了好几个班,每次弹琴娃都要反抗:埋怨我老是给他报不喜欢的班。他不想学钢琴,想学小提琴。我就告诉他:学钢琴是你小时候自己主动要报的,钢琴也是你要求买的,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就轻易放弃啊,你得为你的选择负责,如果你现在放弃了,等你长大了是不是又要怪我不陪你坚持下去。再说你现在学了钢琴不喜欢,等你学了小提琴会发现比钢琴更难,我们不能老是两天打鱼三天晒网,一会学这一会学那,最终一事无成,娃听我说得也有道理,倒也愿意继续练下去。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时候当孩子不喜欢的时候,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给孩子提供比赛或展示的机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有成就感。
我又想起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娃写的汉字比提前学过书法的孩子差了一大截,下学期孩子主动要学书法,很幸运遇到了年轻有爱心的鲍老师,半年下来写字有了质的飞跃,在班里脱颖而出,现在孩子写好字的信心也越来越大,我想停了书法孩子都不肯。
当孩子不知道怎么选择的时候我们家长要适当帮助,但也不能逼迫孩子学不适合没有天赋的东西。
场景二、
到了美国之后,碰到若男在抱怨:“别人家的爸爸一定不是这样,不像我爸那样一直否定我做的一切”,说到这句话的时候,叶问陷入了深思。
是的,父母在抱怨孩子皮的同时,孩子同样在抱怨父母的不够接纳。明明相爱,却又彼此伤害。
我认为唯一的破解方法就是学习,去了解外面的世界,你才会更加理解,或许真的是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对方的问题。这一点在婚姻上同样适用。
场景三、
在美国转进入了一圈之后,叶问决定放下自己的执念,允许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在他告诉孩子:人生最重要的是自信。
那到底什么是自信?
它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它却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一个人的生命体验。
当你在做事的时候被否定的时候,不为所动摇;
当你害怕的时候,仍然选择勇敢前行;
当你被责备的时候,你能够跳离出来,不被对方所标签;
当你的梦想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你还选择咬牙坚持...
这些都是自信的表现。而这些,真的也是需要每个人在日常生活点滴中一点一点去培养的。我认为自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最终形成的一种性格甚至品质,给人以笃定的感觉,它需要时间的积累。
回想整个片子,我真心觉得现在的父母也挺难的,要陪着孩子一起学习,互相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