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席慕容的诗《戏子》里有这样一句:永远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
普通人也是,我们都如戏子,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泪。这是共情效应。
2.友人问我:周末给每一个孩子打电话,有效果吗?
效果不能肯定,貌似我从中获得了一种心理安慰。
有时候某些繁琐低效的工作,上令下行,也是由于心理安慰吧。
3.QQ家校群、微信家长群,发通知、布置作业、催学生打卡、检查照片作业……最近使用手机的时间特别长,眼睛快瞎了。今天向学生推送每日一读:名人朗诵名篇,告诉他们,只听,只让耳朵享受,不要再让眼睛遭罪。
4.正好忙工作,纵然闺女喊我妈妈两次,我也只装作冷静去应答,她不说sorry,别想让我热情。悄悄地关注她,不理她的这两天,自觉性反而比以前要好。
5.今天上午,全省中小学生开始在线学习统一课程,市局指定名师授课;下午自家老师辅导答疑。
只得跟着学生一起专心听,逮名师上课疏漏之处,着手备课,下午完成补充辅导。时间紧张,中午在电脑上找资料,笔记本上整理抄写资料,竟忙得不知道困倦,这大概就是精神的力量吧。
6.上午四节主课,下午本班老师对应辅导。我也跟着后面旁听,点听课人数。用腾讯会议开的课,听英语老师流利的口语,听政治老师形象易懂的语言,感受数学老师与学生们随时的互动,觉得师生们都挺乖挺可爱的,心里有一种亲切的喜欢。
7.昨天一一电话叮嘱过,可是今天还是有那么几个人没有声音,不能参与听课,让人心焦。就像每天晚上催他们打卡,也催得人焦心。
8.前天发书,听PYX妈妈说,他们已经上班,PYX一人在家独自用手机学习。我惊呼:你们的心真大呀!怎么敢这样?
想起同事发的一张图片。
他妈妈说:家里两个孩子读书,不上班承受不起啊,只能拜托老师多关注。
今天下午数学课,数学老师在线上喊话:PYX在吗?请回答这一题。连续问了三遍都没有声音回应。我心里咯噔一下:糟了他一个人在家,指不定在干嘛呢。
数学老师只好改喊其他人。这时我看到旁边的对话框里,出现了PYX的留言:老师,我打不开声音。
我松了一口气,他还是那个好孩子,我为自己对他的怀疑感到羞愧。
9.前天站在校门外马路边发书,当LJ像一只神雕一样突然飞冲到我面前的时候,我眼里的惊喜藏都藏不住。纵然学习上,我对他无可奈何,但看到他突然这么无拘无束地飞到我面前,我真的很喜欢。
今天全天候,他都坚持在课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