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老王是在立秋后的第三天,决定关掉他那家“再来一碗”面馆的。
没有贴什么“旺铺转让”,也没有搞什么“清仓大甩卖”。他只是用一块抹布,把那块被油烟熏得有些发黑的木头招牌,仔仔细细地擦了一遍,然后,用毛笔,在一张红纸上,写了四个不算好看,但很用力的字:
“今日歇业”。
红纸就贴在吱呀作响的玻璃门上,被下午的斜阳一照,竟有了一种不合时宜的,喜庆的味道。
这家在深巷里,开了三十年的面馆,就要打烊了。
消息,像一阵没有源头的风,不知怎么的,就在这条老街上,传开了。没有人在朋友圈里转发,也没有谁在群里奔走相告。只是,从黄昏开始,这条平日里,只有晚归的行人和觅食的野猫,才会经过的巷子,竟渐渐地,变得热闹了起来。
老王没说什么。他像往常的每一个傍晚一样,挽起袖子,系上那条洗得发白的围裙,把早已炖得软烂的牛肉,从大锅里捞出来,切成厚薄均匀的片;把翠绿的香菜和葱花,切成细碎的末;把熬了整整一下午的,泛着琥珀色光泽的牛骨汤,用大勺,一勺一勺地,搅动着。
锅里升腾起的热气,氤氲了他那张,早已被岁月刻满褶皱的脸。
他知道,今晚,会来很多人。
他们不是来告别的。他们只是,想在一切结束之前,再吃一碗,他做的面。
人间烟火,山高水长。
终究,还是有打烊的时候。
一、那碗不属于未来的,初见的面
林悦和周子谦是第一个来的。
他们是附近大学的学生,手牵着手,有些拘谨地,站在店门口,研究着那张手写的菜单。他们不是老客,只是在某个美食公众号上,看到了这家“即将消失的宝藏小店”的推荐,抱着猎奇的心态,寻了过来。
“就这家吗?看起来好旧啊。”林悦小声说,语气里,带着一丝属于年轻人的,不加掩饰的挑剔。
“旧才说明正宗啊,”周子谦拉着她走进去,像一个经验老到的美食家,“这叫情怀,懂不懂?”
店里很小,只有四五张桌子,都是那种老式的,深红色的木头方桌,桌角被磨得圆润光滑。墙壁被油烟,熏出了一种温暖的,昏黄的色调。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浓郁的,无法用言语形容的,食物的香气。
他们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点了两碗招牌的红烧牛肉面。
老王没问他们要什么口味,也没问面要软的还是硬的。他只是点了点头,就转身走进了那个,被帘子隔开的,小小的厨房。
很快,两碗热气腾腾的面,就端了上来。
面碗是那种最朴素的,白瓷蓝边的海碗。汤色清亮,面条筋道,大块的牛肉,炖得入口即化。上面撒着一层翠绿的葱花和香菜,还有一勺红亮的,一看就很有食欲的秘制辣油。
“哇,看起来好好吃!”林悦的眼睛亮了,她拿出手机,对着那碗面,找了各种角度,拍了十几张照片,然后,熟练地,打开修图软件,加上滤镜,配上一句“和喜欢的人,在世界的角落里,吃一碗有人情味的面”,发送。
做完这一切,她才心满意足地,拿起筷子。
第一口汤下肚,她就愣住了。那是一种,她从未尝过的,醇厚而温暖的味道。不刺激,不张扬,却像一股暖流,从舌尖,一直熨帖到胃里。
他们吃得很安静,也很认真。
邻桌,开始陆陆续续地,坐上了人。有穿着校服的中学生,有刚下班的,西装革履的白领,还有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妻。
林悦听着周围那些,带着浓重本地口音的,闲聊和谈笑,看着老板在那个小小的厨房里,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的背影。她忽然觉得,自己好像,误入了一场,不属于她的,盛大的,告别仪式。
“你说,这家店,为什么要关门啊?”她小声问周子谦。
“不知道,大概是老板年纪大了吧,想退休了。”周子谦说。
他们吃完面,把钱,用手机扫码,付给了那个,贴在墙上的,早已有些褪色的二维码。走的时候,林悦回头,看了一眼那个,依旧在灶台前忙碌着的老人。
她忽然,有了一丝小小的,遗憾。
她想,这么好吃的面,以后,再也吃不到了。她和周子谦的,第一次约会晚餐,竟成了一场,无法复刻的,绝版。
她不知道,很多年后,当她和周子谦,早已走散在人海里时,她是否还会记得,这个味道。这个,在他们故事的开篇,就早已注定了,是“最后一次”的味道。
有些遇见,本身就是一场告别。我们以为,我们只是,漫不经心地,闯入了一段别人的旧时光。却不知道,那段时光,也悄无声息地,成为了我们自己,再也回不去的,序章。
二、那碗熨帖了半生的,疲惫的面
张志强是在晚上八点,才走进面馆的。
他刚结束一场,长达四个小时的,令人筋疲力尽的会议。他扯了扯那条,勒得他有些喘不过气的领带,把公文包,放在了那个,他坐了十几年的,固定的位置上。
“老板,老样子。”他对厨房里,喊了一声。
老王没有回头,只是“嗯”了一声,算是回应。
张志强是这家店的,第一批客人。
那时候,他还不是现在这个,管理着几十号人,每天,都要在酒桌和会议室里,消磨心力的,张总。他只是一个,刚从外地来这座城市闯荡的,一无所有的,愣头青。
他租的第一个房子,就在这条巷子的尽头。每天加班到深夜,拖着被掏空的身体,走回那个没有一丝灯火的出租屋时,只有老王这家,还亮着一盏昏黄小灯的面馆,能给他一丝慰藉。
他在这里,吃过无数碗面。
有谈成第一笔生意后,意气风发,让老板多加一份牛肉的,庆祝的面。
有被女朋友分手后,一个人,把眼泪,和着面汤,一起吞下去的,苦涩的面。
有在孩子出生的那个晚上,激动得,不知道该跟谁分享,只能跑来这里,跟沉默的老王,喝了一瓶啤酒的,喜悦的面。
这家小小的面馆,像一个沉默的,树洞。它见证了他,从一个青涩的少年,到一个疲惫的中年,所有的,意气风发,和狼狈不堪。
老王,也从一个和他父亲年纪相仿的,精神矍铄的中年人,变成了一个,背影有些佝偻的,老人。
面,很快就端了上来。还是那个味道,只是,今天的碗里,多了一个,煎得恰到好处的,溏心荷包蛋。
张志强知道,这是老王,给他们这些老客的,最后的,赠礼。
他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用筷子,把那个荷包蛋,戳破。金黄色的蛋液,缓缓地,流进汤里。
他吃得很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慢。他想把这个味道,刻进自己的骨子里。
他知道,这家店关了,他不是找不到,更好吃,更精致的面。这座城市里,有的是,装修豪华,服务周到的,高级餐厅。
可是,那些地方,没有他逝去的青春。
那些地方,没有一个沉默的老板,会在你最狼狈的时候,默默地,给你多加一个荷包蛋。
邻桌,坐下了一个,看起来,刚毕业没多久的年轻人。他一边吃着面,一边还在接着工作的电话,语气谦卑,又小心翼翼。
张志强看着他,恍惚间,好像看到了,二十年前的,自己。
我们总是在寻找,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地方。那个地方,或许,不大,不豪华,甚至,有些破旧。但它,却能容纳我们,所有的,不为人知的,疲惫与委屈。当有一天,这个地方,要消失时,我们才猛然发现,我们即将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吃饭的地方,更是我们,在这座冰冷的城市里,一个,可以暂时,不用穿着铠甲的,避风港。
一碗面,慰藉了半生的风尘
三、那碗盛满了回忆的,思念的面
陈静是最后一个来的。
她来的时候,店里的人,已经渐渐散去。她推开门,看到老王,正准备收拾东西。
“王伯伯,”她轻声叫道,“还有面吗?”
老王抬起头,看到是她,那张一直没什么表情的脸上,露出了一个,难得的,温和的笑容。
“有,怎么会没有呢,”他说,“就等你呢。”
陈静是在这条巷子里,长大的。她的童年,是伴随着“再来一碗”的,牛肉汤的香气,度过的。
那时候,她还是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每天放学,她都会把书包,往店里的小板凳上一扔,然后,趴在桌子上,写作业。
她的爷爷,是这家店的,常客。每天,都会雷打不动地,来这里,喝二两小酒,吃一碗面。
爷爷最疼她。总是会把碗里,最好吃的那几块牛肉,夹到她的碗里。然后,摸着她的头,笑呵呵地说:“我们家小静,多吃点,长高高。”
那时候,她觉得,全世界最好吃的东西,就是王伯伯做的,爷爷碗里的,那几块牛肉。
后来,她长大了,考上了外地的大学,又留在了外地工作。她回来的次数,越来越少。
再后来,爷爷走了。
办完葬礼的那天,她一个人,来到这家面馆。她学着爷爷的样子,点了一碗面,和一小瓶白酒。
她吃着吃着,眼泪,就掉了下来。
她不是想吃面,她只是,想爷爷了。
从那以后,每一次回来,她都一定会来这里,吃一碗面。仿佛,只要这个味道还在,那个,总是把最好吃的牛肉,留给她的,慈祥的老人,就从未,离开过。
老王给她下的,是最后一碗面。
他不仅,多加了牛肉,多加了荷包蛋,还特意,多烫了几根,她小时候最爱吃的,小青菜。
陈静坐在那个,她和爷爷,曾经坐过无数次的位置上,安静地,吃着那碗面。
她没有问,王伯伯为什么要关店。
她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些告别,是注定的。
她只是,用心地,记着这个味道。
“王伯伯,”吃完面,她走到柜台前,轻声说,“以后,常回来看看。”
“好。”老王点了点头。
陈静从钱包里,拿出一张一百块的,崭新的纸币,放在了桌上。
“不用找了。”她说。
然后,她转身,走出了那家,承载了她,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记忆的,小小的面馆。
她没有回头。
她怕一回头,眼泪,就会掉下来。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味道。那种味道,关联着某个人,某段时光。我们固执地,去寻找,去怀念那种味道,其实,我们怀念的,是那个,再也回不去的人,和那段,再也无法重来的,岁月。当承载着这个味道的地方,也要消失时,我们才不得不承认,我们,是真的,长大了。是真的,要和过去,做一个,彻底的,了断了。
尾声
送走最后一个客人,老王关掉了店里,那盏亮了三十年的,昏黄的灯。
他摘下围裙,叠得整整齐齐,放在了柜台上。然后,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张,早已泛黄的,黑白照片。
照片上,是一个年轻的女人,抱着一个襁褓里的婴儿,笑得一脸幸福。女人的身后,是这家,刚刚开张的,“再来一-碗”面馆。
那是他的妻子,和他的儿子。
三十年前,他的妻子,因为难产,走了。他一个人,靠着这家小小的面馆,把儿子,拉扯大。
如今,儿子也早已成家立业,在另一座城市里,有了自己的生活。前几天,儿子打来电话,说,要把他接过去,一起住。
“爸,你辛苦了一辈子,也该歇歇了。”儿子在电话那头说。
他想了很久,最后,还是答应了。
他锁上门,把那把,用了三十年的,沉甸甸的钥匙,放进了口袋里。
他没有回头,只是沿着那条,他走了三十年的,幽深的巷子,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巷子的尽头,是城市的,万家灯火。
他知道,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无数的,开始和结束。就像他这家小小的面馆,它喂饱过,很多人的胃,也温暖过,很多人的心。
如今,它只是,完成了它的使命。
这就够了。
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这条巷子,依旧会,人来人往。只是,再也闻不到,那股,熟悉的,牛肉汤的香气了。
而那些,被这碗面,慰藉过的人们,也终将,带着这份,独属于他们的,温暖的记忆,继续,在各自的人间烟火里,好好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