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轻的时候不要扮成熟,年纪大了也不要装嫩。去做每个年龄该做的事。”毕业时候,猝不及防的,高中老师的话闪现在脑海,像施了魔法的术。人生呢,就是这么神奇,总能在某些场合记起一些尘封久远的话,此景配着老师金句后淡定看了底下崇拜小眼神,默默转身在黑板板书的背影。
回到此刻,其实我是该庆幸,因为除了没有勇气填报自己喜欢却没有前景的专业外,大学四年,该考的证书我都一一考取,念得专业课也都应付过来,还结识了一帮和我一样上进的朋友。这让我我资本应付就业,继续眼前的苟且,挺好的,老子有恃无恐,除了对内心深处的浪漫主义残忍点。偏偏有时候,正是如此懂事的自己,让自己心疼。
2.
真的,不是矫情。
因为我们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孩子,对喜爱的东西向往,对爱渴望,有着坚定的眸子和炽热的心,守着自己的秘密花园,和发光发热甚至有些烫手的梦想。
但是,我们辜负了,在自己根深蒂固的懒癌顽疾,和着追求安逸、求稳怕变的那颗七老八十的心,以及每次都被拿来说事的大环境下。
内心的孩子在安稳的现世不是过得不好,毕竟与生俱来的保护和安慰能让我们趋利,趋向快乐,远离忧愁和烦恼,只是我们可能在某个充满阳光的午后会莫名发呆,会不认识以前的自己,甚至在很多方面的勇气和能力都会倒退,就像28岁未成年里的凉夏。
心疼也心寒,懂事也懦弱,乖孩子和胆小鬼,所以你看,我一边觉得惋惜一遍孜孜不倦地争取。人呢,为什么总是心口不一?
3.
之前有幸,白岩松老师来过学校做演讲,后来发现演讲的内容在出版的书里都涉及到,其实我想说的也不是那天的演讲对我的触动有多大,影响有多深,改变了我从今往后的人生道路,从此走向人生巅峰之类。而是,我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在提问环节,一个大一的小朋友,问了老师,“我现在是大一,老师能否在就业方面给我一些建议”。
老师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低下了头,留下一句深沉有力的话“到底是什么,让一个大一的孩子现在开始担心就业,而不是享受校园。“
有别于之前回答的行云流水般流畅,其实他完全能够信手拈来个一二三四,但正是这样的真实,和沉默的停顿,让我一下就红了眼眶。是的,我从来都是这么多愁善感,此刻如果是在拍电影,场景便切换到大一时刚进校园的自己,四年级的我拍拍她的脑袋,温暖地看着她,
”恭喜你,你现在是一个小大人了。至少有两年的时间,你可以放肆享受无忧的校园时光。不为未知所惧,不为就业所累,只有内心是唯一的跟随。走的每一步都是终于内心的渴望,每次行动能够都是坚持的力量。那么多你喜欢的事情,都在排队等着你呢,来啊,快活啊。
等到两年后,在你不断积蓄力量和认知实践,需要与社会接轨了,你也不会害怕,因为此时你有自信和底气。更重要的是,你已经准备好了开始承担的心。而在毕业即失业的风口,你早早找到实习单位,融入新的环境,接受新的身份,完成人生角色的蜕变,并且完成的很漂亮。“
现在想来,从入学就在励志鸡汤和成功学中苦苦寻求人生意义的我,确实少了喘气的间歇。看多了没伞的孩子要在风雨中拼命奔跑,却没人告诉你奔跑的终点在哪里,你需要跑多久,只要跑过前方那条路和那个拐口,而不是穿越大街小巷。
4.
物理学上的很多公式,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持续性,持续施力,持续做功。
对于过去持续焦虑和间歇紧张的自己,终于等来了释放和解脱,等来了飘满离愁别绪的毕业季,反而又莫名的心安和底气。
有时候,我们总是欠自己一些事。欠自己一次旅行,一次放松,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朋友和时间而搁置。欠自己一顿美食,一次享受,因为不愿花费太多精力感受和找寻。
当然,我们没有呼吁大家,立刻放下手上的工作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或啥的,大冰说过,”一味的旅行和一味的工作是一样的“,我们需要平衡。
只是,我们可不可以,在空闲的时候,别老是窝在家里,宅在床头,把玩电子产品,适当带着内心的孩子,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我“,替自己完成一个心愿,做点一直想做的事,潇洒一回,高效一回,爷们一回,不但做一株思想的芦苇,而且是灵活的芦苇,将思考产物转化为具象实物,将悬而未决落地生根。从成年的那时起,我们就不应该亏欠自己,在忙碌的旋转中做一个以来惯性的陀螺。让积压太久的想法晒出来透透气,证明自己内心依旧鲜活,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