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和老同学杜杜聚餐,谈的最多的就是家庭、孩子、老公。
说到孩子的教育,杜杜告诉我一件事。
上周六,她家老公带着儿子米宝在广场上玩,遇到几个踢足球的小哥哥。米宝是自来熟的孩子,一看是喜欢的足球,立刻跑过去征求带球小哥哥意见,表示想加入进来,和他们一块玩。
因为之前也有过主动加入到陌生小朋友玩列的经验,被拒绝的不多,这次米宝也是自信满满。但是,大概由于年龄差距的关系,小哥哥并不想带着米宝玩,于是当场拒绝了。
受挫的米宝心情很低落,气鼓鼓地又不敢发作,毕竟球是人家的。回来后,刚进家门,米宝就来跟妈妈抱怨,说小哥哥不让他玩,他们都是坏孩子,叫警察来把他们带走。
杜杜听了后,没直接理会他,而是问老公当时是怎么处理的。她家老公说,只跟米宝说了句:不让玩我们就不玩,有什么了不起的。听完杜杜内心有些小崩溃,忍住脾气关照老公,以后不能以这种“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论调来教育孩子。时间久了,他就会习惯性把得不到东西后的怨气转嫁到别人身上,别人给你玩是客气,不给你玩是权力。
杜杜回过头来告诉米宝,人家小哥哥不带他玩,是因为他们还没发现米宝身上的有趣和能干,毕竟他们是第一次见面,哥哥以为他还不会玩球。
杜杜教米宝一个方法,也是米宝以前做过的,可以先帮哥哥们捡球。哥哥们一看,呦,这个小朋友捡球很卖力,成为他们的队员应该也不错,这样慢慢地可能就会带着米宝一起玩了。
米宝似乎是明白了,因为以前遇到陌生小朋友玩泡沫飞机时,他总是很积极地帮人家捡飞机,一来二去别人对他产生了信任,最后总会带他一起玩。只不过他这个年纪还不能领悟到信任的意义,只是出于本能去做这件事。
杜杜还告诉米宝,每个人都有拒绝别人的权力,比如说,米宝有一个新玩具,非常非常喜欢,舍不得给别人玩,这时候有其他小朋友来借,问米宝会怎么做。
当即,米宝就表示不想借给别人玩。杜杜趁热打铁引导米宝,自己喜欢的东西不想给别人玩,那别人喜欢的东西也可以不给米宝玩。如果不给他玩就是坏孩子,那米宝也曾做过坏孩子。
这样一说,米宝立即反应过来,跟杜杜说对不起,不该这样说别的小朋友。
6岁以内的孩子,他们的世界里非黑即白,如果没有大人的正确引导,他们很容易因为一件小事就给别人贴标签。
姐姐给我吃零食,她是好孩子;哥哥不给我玩汽车,他是坏孩子。他们只会因一时负气直接否定对方,或者放大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对方身上的优点,更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认知。
习惯性给别人贴标签的孩子,慢慢地就会丧失从自身找问题的能力,对事对人的认知只停留在简单粗暴的第一印象层面,而不会留有足够的耐心去客观地、全方位地了解。
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他们正确的认知观和是非辨别力,更容易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孩子处事待人的格局受限,长大后可能就会成为别人口中“心胸狭窄、无礼野蛮”的人。
所以,当孩子遭到别人拒绝或受到挫折时,父母的正确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
前段时间,做幼师的闺蜜和我聊天时,扯出一桩因小男孩遭到老师批评,妈妈在孩子面前给老师贴上坏人的标签的事。起因是这个小男孩在洗手时不排队,直接插队且用水泼其他小朋友,在场的老师看到后批评了小男孩,并且罚他坐小椅子上反思5分钟。
我想,遇到这种事,正常思维的家长多数是心感愧疚,认为是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甚至会请求老师给予严厉批评。
然而,这世上总有那么几个不按正常套路思考的家长。在得知自己的儿子受到批评和罚坐后,这位妈妈非但未意识到自家孩子的问题,反而将老师的正当教育理解成是自家送礼不到位,老师打击报复的行为。
“XX老师很坏,你以后要小心点“、”妈妈没送过礼,所以她会故意惩罚你”,刻薄尖酸的话一入小男孩的耳朵,第二天就传到了老师那,这位年轻的女老师气得当场哭了起来。试问得有多强大的内心来承受这莫名的诋毁。
只因批评了自己的孩子,不作反思反而随意给老师贴上“打击报复”的标签,试问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如何用正确的人生观来走好人生这条漫漫长路。
正确的言传加身教,如同有营养的肥料,滋养出心灵健康的孩子;错误的言传加身教,如同砒霜般的毒药,浇灌出内心扭曲的孩子。
教育孩子之前,先反醒自己是否是个合格的父母,若不合格,从反思的那一刻起努力去改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