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将用十个典型问答(分上下篇),尝试用不同角度看待中国的城市化问题。
中国是否会像欧洲一样,面临区域化的经济问题?
- 2008年后,欧猪五国债务危机爆发。直到2015年,希腊最终成为第一个主权债务违约的国家。以德国为主的西欧大国面临抉择:是否救希腊?
- 欧洲的蓝图是先在贸易一体化,随后统一货币,进而走向政治统一。
- 如果希腊从此退出欧元区,则可以通过本币大幅贬值刺激出口和旅游业,重获竞争力。问题是,下一个就轮到西班牙退出?从全局角度,欧盟大部分富国不会仅站在本国利益袖手旁观。
- 希腊的庞大债务来自何处?为了维持福利而产生庞大的公共支出,以及税收不足。如果不通过借债,强行采用激进的财政政策,会造成罢工等社会不稳定因素,劳动相关支出和社会保障是存在刚性的。
- 欧洲债务危机原因之一是市场分割。由于欧洲各国语言文字、宗教、文化等存在很多差异,欧洲内部的劳动力流动是不充分不自由的。(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的不同会导致人口持续流动)
- 欧洲债务危机原因之二是统一货币。如果各成员国可以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希腊就可以单方面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或本币贬值来刺激经济。从根本上讲,一个国家的汇率是由劳动生产率决定的,欧元汇率对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希腊是过高的,导致难以刺激希腊出口。于是,发达的西欧富国不断增加贸易盈余,边缘的南欧国家则不断累积贸易赤字。
- 在出口受限的情况下,边缘国家经济发展受阻,而人口又没有充分流动,国家却还要提供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直接途径就是借债。
- 中国是统一的大国,拥有统一的语言文化,庞大的规模经济和多样化的细分商品规模生产成为其巨大的竞争优势。同时,中国具备能使人口跨区域充分流动的政策潜力。因此,中国是否能避免欧洲的区域经济问题,主要取决于是否能有效推动人口流动。
中国是否出现了人口过度向少数地区(沿海特大城市)集聚的问题?
- 这张图显示了人均GDP(X轴)和集聚指数(Y轴)的关系,圆圈的大小代表了国家的人口规模。如图传递的信息,越发达的国家,人口集聚程度越高,落后的国家,人口集聚程度都不高。
- 为什么发达国家的人口在空间上更集聚?因为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是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尤其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工业需要集聚,服务业比工业更需要集聚。现代服务业大量以知识、信息和技术为核心竞争力,这些产业更加集聚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这就导致了发达国家经济集聚程度更高这样的现象。
- 事实上,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还在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这与其产业结构中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高有关,与知识、信息和技术越来越重要有关。相反,在欠发达国家,经济活动中农业的比重更高,而农业的主要投入品是土地,天然是分散分布的,在这样的国家,人口当然分散程度更高。
- 我们再来看中国,中国在左下方,不仅比发达国家的集聚程度低,而且跟与中国发展阶段接近的发展中国家——比如巴西、南非——相比较,人口集聚程度也是低的。讲中国经济集聚过度了,毫无数据支持。我们可以说中国今天集聚的程度比过去高了,但是绝不意味着放到国际视野里面,中国的集聚程度就是高的。
- 事实上,中国经济中第二、三产业的GDP已经占到经济总量的90%,而人们却仍然停留在农业社会的思维里,以为人口大量向城市集聚会导致什么可怕的后果,于是,长期以来,经济政策总是试图引导资源和人口向中小城市去分布,在制度上,我们也总是试图通过户籍等制度来减缓劳动力向大城市的集中。
人口集聚是否会拉大区域间的经济差距?
- 如上图,事实上,发达国家的地区间工资差距和人均GDP是成反比的。
- 世界银行做过研究,考察世界上这些国家都是如何实现区域间平衡发展的。他们的基本结论可以总结成两点:第一点,所有实现了地区间平衡发展的国家都是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国家;第二点是,凡是通过经济资源的行政性配置去追求地区间平衡发展的国家没有一个成功的。这体现一个非常基础的经济学原理——生产要素流动会使得要素回报均等化。收入就是劳动要素的回报,因此,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最终就将走向收入的均等化。收入的均等化可以发生在城乡间,也可以发生在地区间,只要没有要素流动的障碍。
- 发达国家在人口自由流动的过程当中,它的区域差距一开始是扩大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一开始的这个阶段,有一部分劳动者优先享受了发达地区的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所以他们就先富起来了。同时,在欠发达地区还有大量过剩劳动力,即使一部分人口流出,欠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也不一定会提高。但是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劳动力进一步流动,区域间的人均收入差距会趋向于收敛。发达国家走过的是一个区域间差距扩大再缩小的过程,呈现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间差距的倒U形曲线关系。反过来说,如果政府的政策是阻碍劳动力流动,特别是限制低技能劳动力的流动,反而会使得区域间差距由扩大转而缩小的时间点推迟。
- 通过对比中美各区域人均GDP可以发现,美国真正达到了区域间平衡发展,关键在于跨区域的劳动力自由流动。
如何理解区域发展的『不可能三角』?(国家统一、经济效率提高、区域间平衡发展)
- 这三个目标同时实现是不可能的。这种内在的冲突称为大国发展的『不可能三角』,而如果要破解这个不可能三角,就必须改变『平衡』的定义,将经济资源和人口均匀分布意义上的平衡,转变为人均GDP、人均实际收入和生活质量意义上的平衡,而这种人均意义上的平衡恰恰是可以在人口自由流动的过程中实现的,不需要大规模地采取行政控制的手段来对人口流动进行限制。
-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政府一定要追求经济资源和人口均匀分布意义上的平衡,那么,就可能会失去经济效率,也可能会失去市场统一,因为每一个地方政府考虑的都是怎么做大自己,在本地缺乏竞争力的时候,它就会分割市场,保护本地的企业。最终,人均意义上的平衡便不会实现,因为促使地区间人均收入均等化的最重要机制(人口流动)会遇到障碍。
中国土地资源稀缺吗?
- 主流观点认为中国城镇建设用地人均面积过多、增速过快。因此官方通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人均用地标准等严控城镇用地扩张。
- 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阻碍,导致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双重占地』,加剧土地资源紧张;因此在推进市民化的同时推进乡村建设用地复垦,将节约土地资源、促进耕地保护。
- 中国城镇用地扩张速度和人均面积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是全球普遍现象。
- 过去中国城镇化战略长期存在『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的倾向,与人口迁移趋势明显背离,造成土地在地区之间配置失衡。分城市看,2006-2016年1000万人以上城市人口增长36.0%,但土地供给仅增长 14.4%。而20万人以下城市人口增长3.0%,而土地供给大幅增长26.1%。
- 城镇建设用地在利用结构上配置失衡。 一方面是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配置失衡。在『GDP 锦标赛』下,地方政府一般压低工业用地价格以招商引资,同时控制居住用地供给以实现土地出让收入最大化。
- 低效闲置城镇建设用地大量存在。其中,低效建设用地主要为工业用地。分地区看,土地供给偏多的西部和东北地区出让的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偏低。
- 我国土地征用维持在每年 1500 平方公里的水平,近年来征用面积稳步提升。土地征用是新增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主要新增方式。
- 根据中科院 2013 年的测算,全国宅基地总共约有 2.7 亿亩,而空置的约有 1.14 亿亩,几乎占到了四成。对于这些农民工而言,并没有享受到与城市人口相同水平的福利保障,比如职工养老保险和保障性住房等,在这种情况下,宅基地实际上承担了农民工的住房保障作用,为进城农民工起到了『最后的退路』作用。
- 一般农业型地区可能获利的不是盘活农民腾退出来的宅基地,而是要盘活腾退出来宅基地复垦之后形成建设用地指标,再试图通过指标交易来获利。
- 宅基地『三权分置』,让农民可以在保有所有权和资格权的条件下流转使用权。各地试点还在探索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农房和宅基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促进乡村振兴的经验和办法。
下篇预告:
- 如何看待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城市化,大力推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产业政策?
- 中西部应该发展怎样的产业?
- 是否应该严格限制城镇建设用地扩张?
- 为什么沿海特大城市的雇主在抱怨用工短缺?
- 长远来看,如何帮助缺乏地理优势的欠发达地区发展?
参考资料:
陆铭『大国大城』
恒大研究院『中国土地资源稀缺吗?』
国泰君安证券『土改纪元,地产序章』
中投证券『与城市群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