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颖莹事件,把“dark web”一词带入国人的视野。章颖莹北大学生赴美留,离奇失踪后嫌疑人被抓获,被确认是一起蓄谋绑架案,但受害者却是“杳无音信”,怎么都找不到人。
网友开始纷纷猜测受害者是不是被卷入了“dark web 交易”,可是无论被做何种猜想,却仍是毫无结果。
那么“dark web”到底是什么?网络中有一幅大家比较熟悉的示意图:平时我们用的谷歌、百度搜索到的所有信息也好,腾讯优酷奇艺、新浪、YouTube、微博脸书也罢,普通大众所有能搜索到的一切,我们都称为“明网”,大约占网络的4%,是网络的冰山一角;而其余的96%部分则是普通搜索接引擎触碰不到的地方,被称为“暗·网”。这里充斥着各种不可想象的交易、毫无人性的骇人癖好、和一系列你想象不到的无底线事件和交易,暴露着人性中最暗黑的部分。
去年英国一个名叫Chloe的20岁的模特,在意大利被绑架并于dark web 上明码标价30万欧做任何用途,后续绑匪终止绑架,在与Chloe经纪人赎回交易时被警方逮捕。网上流传这样一个说法:绑匪因发现Chloe是一个2岁孩子的母亲而良心发现,可是事实上这种“盗亦有道”只不过是网友的一厢情愿而已罢了。另一种说法是Chloe被发现是不符合“客户”的“要求”,才会被释放从而得以脱身。无论真实原因是什么,受害者得到解救是万分幸运的。
然而并不是所有受害者都这样“幸运”,那些不幸运的被害人都去哪了?这些被绑架的人(男人、女人、儿童)都被明码标价,被卖到各地区做苦工、奴隶、*奴隶、器官交易等等,并且还要遭遇不断的“转手”再买卖。有部分受害者就像被对待动物一样,被毒打、残害身体,满足那些变态的感官与心理刺激;更有甚者被砍断手脚做成“人彘”供“观赏”。
之前看过一篇影片,一个“雇主”发布自己的“需求”:观看在脑袋上开孔放蟑螂视频,“买房”并表示事后如果还活着价格会更高。
dark web 普通人一般接触不到,但是每年各地失踪的人口,留学生、出国旅游、还有一些莫名其妙失踪的,是否很可能是被一些群体所绑架?有人曾登入dark web 查看,中国人的浏览记录非常少,侧面显示我们国人并不活跃在这里。那是不是我们就没有了这种危险呢?答案是否定的,不是没有只是不需要“dark web”而已。
前两年被曝光的打着“爱狗人士”旗号,背地里做着卖狗肉谋利的勾当;今日又有“咸鱼‘爱’猫”事件,公然传播这种病态信息,最可怕的是竟然还有那么多人买单;存在数年屡禁不止的拐卖妇女、儿童更是发生在人身上的悲剧。这些犯罪者不需要“dark web”,一个QQ群就“解决了”,现在不是很流行什么“加微信”“加群”“网盘”之类的东西嘛。当然网络安全措施使得现在都进行实名制,每个人“活动”都“有迹可循”,也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法网络行为;对于“喷子们”只想为“自己喷人不用负责”而反对实名制的呼声就不多说了,实名制、和谐词更多的是让人们能够在网络上更加安全一点。
我们虽然管不了别人的特殊的“癖好”,也阻止不了别人的行为,但是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发声,可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就算几天就会被娱乐八卦覆盖,但是总比永远沉浸水底好的多。去年有过一则新闻报道:两女孩“世界很大想去看看”,西藏路上搭车,却被司机性侵后抛到路边。又有报道:出现了一种“免费国外旅游只需帮带东西”的活动,实际上却成了违禁品贩子的“搬运工”。当理想中的美好遇到了人性中的最黑暗、自私的部分时,你可能连还手之力都没有。
这里定会有些人反驳,但是个人觉得用“个别人”“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这样的理论在这里并不合适,每个人内心都有暗黑部分,我们都有道德和法规的约束,但是没有人知道有哪些人、何时会释放出来。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章莹颖”事件,谁能想到凶手是一个平时话不多、成绩突出的标准学霸?又有谁能想到约有20%犯罪行为是熟人作案?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本恶曾经成了一个话题。小孩子看到好吃好玩的会护着,看到妈妈抱别的小孩会生气,这不是善恶的问题,而是生物本性,而且不同个体也会有一些其他各不相同的性格。从小学习知识学习如何做人,可是一旦有一张面具、遇到自己“同类”,在没有监督下,潜在的“本性”便显露无疑,如果其中掺杂了金钱交易,那便更不敢想。
文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