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农民的孩子还只能是农民,可能会让一部分人不舒服,不服气,毕竟那篇文章是从教育和心理学角度,范围稍宽,内容显得空泛,今天就锁定视野和范围,从生活细微处,尽量客观,努力还原,做些场景再现和剖析。
随着城镇化脚步推进,农村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除了教育,事业单位的有限岗位,没有出去打工的都在勉强维持,要么利用地理优势做些小生意的,要么照顾年迈老人。
年轻父母结婚生子不久,迫于生计选择出外打工,他们有他们的为难,本身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偏偏世道人心,生不逢时,自古以来,背井离乡讨饭吃都是末路人的无奈选择。
可是在这些离家在外的人群里,不自觉地,他们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群体,那就是他们的孩子。
父母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可他们毕竟成人,可以再次选择,单身或者结婚,种地还是打工,生还是不生……可孩子呢?从一出生,吃的是父母怨恨绝望无奈的奶水,终于到了断奶的时候,父母纵有一万个不舍,还是迫不及待地推开孩子远行,把孩子扔给奶奶,导致孩子骤然断了奶水,也断了妈妈,此时的孩子,面临的困难并不比父母少一丝一毫。
奶奶虽然有带孩儿经验,可毕竟老观念,和孩子不连心,除了给予孩子温饱,还能有什么呢?
没有必要的清洁和卫生,没有规律有营养的饮食,更没有生活,学习和阅读的习惯,更重要的是,缺少了来自父母的爱和陪伴!还真的是宝宝苦,宝宝说不出。
以我了解到的情况,我想再次深度剖析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的伤害究竟有哪些?有多大,多么深远?
奶奶养大的孩子
有一种冷,叫奶奶说冷,有一种脏,叫妈妈说脏,奶奶说不脏。
每个照顾者都是凭着自己的本能和经验对待孩子,包括没有任何养育孩子经验的年轻妈妈,他们也能把孩子照顾得很好,更别说带过几个孩子的奶奶。
但毕竟奶奶有奶奶的标准:
奶奶怕冷,奶奶把自己和孩子都裹得很厚;
奶奶年龄大,不能经常换洗衣服;
奶奶没力气,不能经常清洁屋子内外;
奶奶跑不动,追不上孙子;
过惯了苦日子的奶奶不会变着花样给孙子做饭;
奶奶爱孙子,却不知道怎么爱?
方便面,火腿肠,小面包,糖果辣条,薯片可乐,都是奶奶糊涂的爱,更是爸妈的亏欠和补偿……
“慢点儿吃饭”,
“外边冷”,
“不能喝生水啊”
“钱别乱花咯!”
“别瞎买吃的啊!”
“去学校听老师话啊!”
……
奶奶一个不落的嘱咐,孩子听不到,一溜烟没了影踪。
孩子和小伙伴们在外疯玩,穿的很厚,凛冽寒风中,玩的肆无忌惮,不知觉小脸小手冻得皴裂,袖子也被鼻涕蹭的油光发亮,这倒没什么,至少此时,孩子的心是快乐的,笑容是灿烂的。
一群孩子疯跑着,汗水浸湿了衣服,一阵风,一个寒战,没人看到!渴了,累了,热水等不及,咕咕咚咚一大杯凉水进肚,来不及擦一把汗,又出去了!
好不容易静下心,孩子呆在家里,摊开本子,准备写作业,乌泱泱一群孩子涌进家里,孩子毕竟是孩子,不一会儿,就像细沙一样被吸附上强大的吸铁石,出去玩了!
入睡了,还没来得及洗脸刷牙泡脚,一天的疯跑,早已使尽了小小人儿的精力,孩子一头扎到床上,呼呼大睡,有的干脆和衣而眠,衣服上,床上,身上还残留着白天小狗,小鸡身上的虱子,柴草,和沙土。
手机-孩子的全部世界
这都算好,也是正确的童年姿势,现在最可怕的是,孩子从早到晚不愿出门,不愿疯跑,一天到晚抱着手机,忘了吃饭,忘了喝水,忘了学习。
某种程度上,手机是父母的替身,也是孩子自主的象征。
父母虽然结婚生子,却选择出门打工,这本身就是一种逃避,逃避抚养义务,逃避父母责任。借由外部世界,父母一直沉浸在自己孩子的状态,不愿承担父母角色。
孩子从对父母的期待渴望,到希望一次次落空,终于明白父母是不会长久陪着自己的。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孩子凭借自己有生具来的条件开始独自摸索,寻找那一直缺少却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
手机是孩子能够接触和掌控的第一个物体,这物件好,对孩子不离不弃,百依百顺,像一个忠实的仆人陪伴你,还教你怎么学坏又不被惩罚。
手机教会孩子认识父母眼中的世界,斗地主,麻将,那都弱爆了!手机里辣么多好玩儿的游戏,说不定父母都不知道呢!
手机以他的温情,博学向孩子招手,诱惑着孩子,陪伴着孩子,孩子好像发现了一个秘密花园,流连忘返。
学校里的孩子
早上,奶奶再三催促,饭已经端到床上,上学要迟到了,顾不得洗脸,匆匆忙忙塞几口,也顾不上整理查看书包作业,孩子就上学去了。
到了学校,作业收缴上去,老师放眼望去,哗啦啦,满眼都是鸡啄米的狂草,再一细看,错误百出,谁家孩子父母不在身边,谁家孩子奶奶照看,准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且不说农村师资水平,只说孩子的亲生父母都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缺席,不愿意扫除一切障碍帮助孩子,引导孩子,更别指望学校教育了!
全班几十个孩子,老师没有精力一个个辅导,即使辅导了,邀功是没指望的,连和父母起码的交流互动,都是奢侈。最重要的是,一旦周末节假日,孩子回到家,一切打回原形。
作业不会更遑论考试?考试不好,升学就没指望。何况相比城市,农村本身师资力量不够,教学水平不足,选择学校也少,就像一个慢慢收口的麻袋,农村孩子慢慢地走进了死胡同,也是社会的底层。
更不公平的是,想当初父母以养家的名义,辛辛苦苦打工赚进来的钱,按照能量守恒定律,还是要一分不少花出去,不管是何种形式,何种渠道。
父母不能陪伴孩子,只能假借一堆堆零食饮料,手机游戏;师资力量不够,学校只好用一堆堆资料来凑;辅导班解决了奶奶不能辅导功课的难题;孩子苦学仍不得法,底子差,成绩差,不容易挤进名校,只好打疲劳战,起早贪黑,一个个熬成了麻杆儿豆芽……
即便如此,于千军万马中不小心落马,也是情理之中,或打工,或啃老,或浪荡,最终的结果都一样-盖房娶亲,这下好了,父母可以终于放心打工赚钱了,没头没尾,周而复始,这不是一笔糊度账吗?
结语
每个父母都是孩子,借着陪孩子,父母才能成长成熟。
人说,养子方知父母恩,父母养育孩子同时,重复自己被养育的经历,对人生,对父母多了感恩。
孩子有灵性,每个孩子呱呱坠世,都是佛陀再生,嘴巴轻抿,嘴角上扬,一切了然于胸,眼神咕噜噜乱转,洞察一切,不语是怕泄露天机。
孩子来到这个世上,都是度父母的,是父母修行的引路人,因着孩子,父母照见自己的软弱,疗愈自己的伤痛,成长自己的幼稚。
孩子虽有灵性,却没有生活经验,父母也要在生活中引导孩子。
奶奶说病从口入,不如妈妈一把扯掉孩子脏衣服,直接扔到洗衣机里;
奶奶千呼万唤,不如妈妈拉着孩子洗手洗脸,亲身示范给孩子,如何讲卫生;
孩子喝凉水,妈妈呵斥的同时抢过杯子,递去温水,好过在电话里交代千遍万遍;
要写作业了,妈妈坐在桌前,和孩子沟通,交流,分享,孩子才会底气足,上课回答问题更大声;
奶奶求孩子别玩手机了,妈妈用看书代替手机,麻将,妈妈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总之,奶奶可以给孩子提供物质营养,却永远无法弥补孩子天性里不可缺少的来自父母的心理营养。
即使奶奶和妈妈一样摸孩子的头,那含义,那感受,那滋养,都是不一样的!
而这深沉恒久,影响孩子一生,决定孩子走多远的父母之爱,却只需要短短几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