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九点,我走进大二班。
看到我进来,千一向我走过来,一脸的委屈:“桥巧老师,今天下午还看视频吗?”
千一看我有些不解,继续说:“昨天不是让小朋友们看《西游记》的视频了吗?我昨天中午接走了,没有看。”
我们幼儿园这个月的主题活动是感受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昨天带着中大班的孩子们一起看视频感受了“猴王出世”这一剧情内容。
今天下午并没有安排视频活动,于是,我遗憾的说:“今天下午我们不看视频了。”
千一睁大眼睛,满眼的泪水由于眼睛睁大而流了出来,她又问了一次:“今天不看视频吗?”
我点点头。
她轻轻擦拭脸上的泪珠,转身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看着千一的小身躯,我有些心疼——错过了集体看视频活动,千一有些失望。
Emma老师走到我身边,悄悄说:“千一不想看视频,昨天就因为下午要看视频,中午说什么也要保姆阿姨接回家。”
我费解了,我原本以为千一是因为接的早,没看成视频而委屈,看来事实不是这样。
为了弄清原因,我找到一把椅子在千一的旁边坐下来。
我试探着问:“千一不想看视频?”
千一点点头:“我不喜欢看电影。”
小一凑过来说:“千一不喜欢看电影,她每次看电影都哭。”
我回忆起来,上次我们组织小朋友们看《狮子王》时,千一好像就不太情愿,好在Emma老师一直抱着她,她才没哭。
一般小孩子都是喜欢看电视或电影的,为什么千一有这么大的情绪呢?
我疑惑的问:“千一,你在家看电视吗?”
千一点点头:“我妈妈怀我的时候不喜欢看电影,我也不喜欢看电影,我看电视没事,我妈妈喜欢看电视,我就在家凑合着陪妈妈看电视。”
考虑到看电视和看电影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我猜测千一应该不是不喜欢看电影,或许是不喜欢电影院里那个黑压压的环境。
我继续问:“千一,你去过电影院看电影吗?”
千一点点头:“去过,每次都是看一会儿就出来了,有的时候我会尿裤子了出来,有的时候我是出来上厕所,就不想进去了。”
千一是个思路和表达都很清晰的女孩子,能将看电影时自己的身体反应详细说出来。
从她“尿裤子”和“出来不再进去”这两点看,似乎印证了我的猜测,我问到:“千一不喜欢电影院里黑黑的环境?”
千一点点头。
我继续说:“我小时候去电影院的时候也不喜欢里面黑黑的环境,有点害怕。”
千一点点头:“我害怕电影院。”她又继续说:“我每次都是看3D电影,需要戴眼镜,我想把眼镜摘下来,里面的工作人员不让摘,说摘下来看不清楚。”
旁边的一一附和的说:“看3D电影就是要戴着眼镜,我第一次看3D电影时,看了一小会儿就哭着出来,然后打车回家了。”
千一说:“戴着眼镜看3D电影就像真实的一样,就像自己就在里面一样。”
我点点头:“千一不喜欢这种感觉。”
千一的情绪已经不再那么激动,她重复到:“我妈妈怀我的时候不喜欢看电影,所以我也不喜欢看电影,我妈妈喜欢看电视,我也喜欢看电视,我爸爸喜欢看电影。”
我点点头,说:“害怕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不仅小朋友,大人也有害怕的时候,这很正常。”
旁边的一一说:“我第一次看害怕,我现在就不害怕了,我已经看过3D电影《熊出没》了。”
千一说:“我上次看3D电影《小马宝莉》,就好像自己也在那里面,我看了一会儿就出了。”
......
通过和千一沟通,我进一步证实了自己猜测:千一不是不喜欢看电影或视频,她是不喜欢黑压压的环境,害怕黑黑的环境。
当我们带着孩子们在幼儿园的多功能厅里拉上窗帘看视频时,这种类似于电影院的黑压压的环境唤醒了千一以前在电影院的感受,害怕的情绪袭来,所以她不仅排斥在电影院里看电影也排斥在幼儿园里看视频。
孩子有自己独立的对外界的感受,他们喜欢或恐惧都有不为人知的出发点。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曾说:“孩子们的察觉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
想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需要成人用心的倾听。
面对孩子的难过、伤心、恐惧、胆怯、焦虑......这些负面情绪的时候,需要我们做的并不是告诉孩子:“那有什么好难过的?”“那有什么好伤心的?”“那有什么可恐惧的?”
孩子需要的不是对他们情绪的否定,而是共情。
当孩子听到大人说:“我也会难过”、“我也会伤心”、“我也会害怕”的时候,她才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理解和接纳。
当自己的情绪被理解和认可之后,孩子的焦虑和难过才会有所释放,才能正视这种感受。
不良的感受一旦被正视,它才能被接受,只有接受了这种情绪,才能帮助她战胜这种心理。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难过、伤心、恐惧、胆怯、焦虑持无所谓的态度,他们笃定的认为孩子“大点儿就好了。”
“大点就好了”,是的,时间可以让孩子遗忘这些负面情绪,填充新的内容给孩子,但却不是一味良药。
选择忽视性遗忘只是冲淡了孩子对不良情绪的记忆,并没有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力量,能自我战胜各种负面情绪,试着调整自己的心态,是需要成人的引导和帮助的。
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认同、接受孩子的情绪,有助于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成就自己。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