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个和朋友聊天的案例。整个过程都直接呈现。但愿你也能从中得到点启发。
孩子3岁8个月。
这个时候,妈妈其实是有点伤心的,因为孩子对爸爸是很友善的,对妈妈却不这样,作为妈妈,心里很难过。
搞清楚自己对孩子的定位,然后,跳出来,站在客观的立场去看这件事,到底立场是什么,事实是什么。我们在意的究竟是什么?
孩子每种行为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对于一个4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出现现在这样的行为,是之前教养的结果。
平等的对待孩子,把自己的期待,自己的感觉真实的表达给孩子。让孩子理解并懂,而不是应付性的说对不起。
为什么我一再强调具体呢?是因为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其实对大道理以及假如,假设这样的话题没有太多的感觉。只有具体到每件事,最好是孩子的亲身经历,他们才会代入型的思考并且理解。所以,我们要把事情具体再具体。
告诉孩子,有情绪是正常的,发泄也是允许的,只是需要注意方式。让孩子在有情绪时不会攻击自己:有情绪是坏孩子。有情绪时知道怎么办,如何疏导,如何发泄。相信这样做,孩子会变得更好沟通。
当然,这个案例说明了我们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应该首先看向自己。通过调整自己的做法,来帮助孩子成长。这就是我要帮大家做到的事情~
后续~
每个小朋友,都希望得到家长的耐心平等的对待,当我们这样做,会发现,有惊喜~
让我们一起成长成为更好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