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瞒大家,过去我很喜欢看戏。不是人家有钱人坐在讲究的大戏院看的那个档次,就是咱农村搭的的露天大舞台,自己搬个小板凳看的那种。看得无拘无束,倒也热火朝天。
但是距离我最后一次在台下有滋有味地看戏,却已是过去了好多年。这中间有时也从电视上看一些节目。比如我们河南卫视的《梨园春》节目就很精彩。但也是偶尔看看。
今天无意间看到秦腔《王宝钏》的一段唱词,很美,也有点感慨,就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寒窑虽苦妻无怨
一心自主觅夫男
二月二飘彩随夙愿
三击掌离府奔城南
四路里狼烟起战患
五典坡送夫跨征鞍
柳绿曲江年复年
七夕望断银河天
八月中秋月夜明
久守寒窑等夫还
十八年,十八年
十八年彩球存心坎
十八年孤苦犹觉甜
十八年未进相府院
十八年学会务桑田
十八年玉手结老茧
十八年霜染两鬓斑
十八年邻居常照管
十八年顶门立户在门前
十八年日夜哭思盼
十八年盼来这一天
十八年,十八年
十八年方知五谷汗水换
十八年方知百姓养百官
十八年彩球色犹艳
十八年情真铁石坚
苍天不负宝钏盼
苦难夫妻终团圆
……
王宝钏坐寒窑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可以说家喻户晓。其大致的内容是这样的:
王宝钏是当朝宰相王允的女儿,知书达礼、貌美如花。父亲一心想把她嫁给门当户对的官宦人家,好享荣华。王宝钏却看中了出身贫寒的薛平贵,特意把绣球抛到了这个穷小子头上。
都说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王宝钏为了自己美好的爱情,不顾父母的百般阻挠,三击掌和父亲断了父女之情。从此搬离富丽堂皇的相府,和薛平贵住进了一贫如洗、家徒四壁的寒窑。
婚后不久,边关告急,狼烟又起。颇有些本领和抱负的薛平贵投身从戒,上了前线。谁知道这一走就是十八年。
十八年里,昔日的相府千金、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王宝钏为了生活,学会了侍弄桑田、学会了砍柴做饭。在最困难的时候,甚至寒窑周围的野菜都被她挖光了,用来充饥。
而此时此刻的薛平贵又境况如何呢?他做了西凉国代战公主的驸马,衣食无忧,娇妻陪伴左右。
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我们不能说薛平贵不仁不义,他心里多少还是念着点王宝钏的。十八年后他辗转回到中原,而且做了皇上,就去武家坡的寒窑找寻王宝钏。
但他却还是怀疑,这十八年来,王宝钏是否忠于自己。他想试探一下。
如果放在今天,这对王宝钏本身就是一种伤害。但王宝钏她不知道。既使知道了又怎样?
证实王宝钏十八年来没有背叛自己后,薛平贵还嘲笑王宝钏“进得门来,不问吃来不问穿,先问我有无做官”。
王宝钏老老实实地回答:只因为她饿怕了,苦怕了。男人做了官,最起码可以免饥寒。
故事讲到这儿,你心不心酸?十八年,十八的孤苦伶仃,十八年的饥寒交迫,又怎么是一个“苦”字所能表达的了呢?
故事最终以大团圆结局,王宝钏被接进皇宫,做了正宫娘娘,位居代战公主之上。
一般戏台上演到这儿就结束了,皆大欢喜。
可实际的剧情是,王宝钏进了皇宫后,只享受了十八天的荣华富贵,就离开了人世。死因也是众说纷纭……
王宝钏的故事,看似完美,似乎在歌颂古代女性对待爱情的坚贞,但它无疑是封建社会的产物。那个年代,男人可以三妻四妾,甚至妻妾成群,但它却要求女人“一女不侍二夫”。
就像旧社会的贞洁牌坊一样,是专门为女人设的。从古至今,谁又见过历史上为哪一个伟大的男人立过贞洁牌坊?
所以说,得感谢我们赶上了新时代,要不然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再说说我们的戏剧吧。看到底,所有的故事,无一例外地都是以大团圆收场。有冤的得以昭雪;有仇的得以报仇;贪脏枉法的人头落地,十年寒窗的金榜题名;妻离子散的破镜重圆……
以前看戏时,总被剧中人物的命运感动得潸然泪下。看到大团圆时,又拍手叫好,打心眼里高兴。
现在想来,大团圆只不过是迎合了所有人的期盼而已。否则,我们最为豁达的苏东坡先生,就不会感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也就明白为什么人常说:人生在世,不如意之十有八九。
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最后想问一句:如果你是王宝钏的话,你愿意抛弃锦衣玉食的好日子,忍受十八年的饥寒交迫、孤苦伶仃,蓬头垢面,只为等待一个人的归来吗?
反正我是不愿意,哪怕你骂我。等上个三、五年还马马虎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