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简史》第二十一、二十二章。
第二十一章叫“中国佛学的基础”。
第一,介绍了“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冯先生特别说明佛经汉译的过程中,出现的两种翻译法——“格义”和释义法,前者是形似,后者则可以让人看到佛经的内在。另外,冯先生还指出了“中国佛学”和“佛学在中国”含义的不同,简单区分,我认为前者是开放式的,后者是封闭式的,因此也决定了二者在中国的影响的差异。
第二,介绍了一些佛学的概念。其中有“业”“觉悟”“涅槃”。按我的理解,“业”就是有情众生的所思所想所做,“业”必然导致“报”,这就是所谓的因果报应。扩而大之,一个人的生死轮回只是一个更大的因果报应。前世“业”,今生“报”;今生“业”,来世“报”,如此循环往复。这也是“众生皆苦”的原因所在。而“觉悟”是超脱这种痛苦的解决之道,明白自己的处境,不贪,不执,最终达成“涅槃”的终极理想。其实,要我说,“涅槃”就是中国古人一直在讲的“天人合一”,只是这里的“天”是更为具体的宇宙而已。
第三,阐述“二谛义”以及“僧肇的哲学”。三论宗倡导的真谛,包括供普通人受用的“俗谛”和更高意义的佛法即“真谛”。三论宗大师吉藏将二谛论分为三个层次的真谛,即:以万物为“无”,“事物非有非无”,不可言说。僧肇的哲学以此为基础,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
第四,讲述“道生的哲学”。主要有:一,“善不受报”论;二,“顿悟成佛”义(就是指成佛需要有一个突变的过程);三,“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亦皆涅槃”(类似于孟子说的人皆为尧舜);四,“佛无净土”论(认为佛的世界在就现实世界中);五,“一阐提人,皆得成佛”(这是第三项理论的自然结论)。
第五,讲佛教的影响。佛教为中国哲学提供了“宇宙心”的理论,为禅宗和新儒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第二十二章叫“禅宗:潜默的哲学”。
第一,简单述说了禅宗的起源。
第二,介绍了禅宗的哲学。
禅宗哲学的起点就是“第一义”,也就是二谛论中第三个层次的真谛。第一义是不可言说的,因此要识得这个真谛,修行的方法只能是“不修之修”。其含义就是做事情要顺其自然,无所用心,用平常心做平常事。然而,要想成佛,仅只是如此是不够的,还要经历“顿悟”,就是要有一种突变的心灵体验,类似于跳过悬崖的经历。
顿悟之后呢,依然是要做该做之事。但此时的禅师已经非彼时的禅师了,就像禅宗所讲的第三个层次“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只不过此时的风景已经大不一样了。
我想,无论是佛学,还是其中的禅宗,给我最深的启发就是那句“以平常心做平常事”了。
我们常常幻想自己能够成为超级英雄拯救世界。却不知,伟大孕育于平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踏踏实实做好自己该做之事,我们就是名副其实的超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