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算是爱书人?愚以为不在于读过多少书,也不在于书有多精深。喜欢读书是纯个人的感受,而是只要能沉浸于阅读的快乐中,这就算是一个爱书人,哪怕一年只读一本网络小说,也好于捧着一本无论如何都看不懂的《纯粹理性批判》在咖啡馆痛苦一整天。
我自诩为爱书人,但若问我读书有什么用,我还真答不上来,因为我从来不读所谓“有用”的书,自然不知道读书何用。于我而言,阅读是一种休闲,是愉悦心情的方法,让我体会“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恍若隔世;阅读是一个游戏,在阅读中我可以和作者坐而论道,虽说我只是无名小辈,但似乎窥探到了华山论剑的意境;阅读也是一份乐趣,起码丰富了我的谈资,我可以引经据典,说一句“对于这件事情,那个谁谁谁在哪一本书中曾经这样说过”,顿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王首富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我也有个小目标,但不是挣一个亿,而是在2017年保证两周读完一本书,也就是一年至少读26本书(一年按照52周计算)。这个任务在11月份就已完成,后来又加了几本小说,算下来,2017年差不多读了30本书,涉及经济、文化、历史、艺术、建筑、心理等多个领域,当得起一个“杂”字。
阅读的快乐来源于书与书之间的连接。2016年去延安出差,在咸阳机场买了一本《长安节令与旧俗》,连包装都没拆,直到2017年才看完。这是一本介绍长安城民俗的小书,挺合我胃口,不过也没留下太深印象,直到后来读马亲王的《长安十二时辰》,才体会到之前《长安节令与旧俗》的益处。小说发生在长安,了解长安旧俗必然会帮助读者融入故事情节,故事也就更加形象、生动,甚至可以通过文字脑补出画面、音效,阅读体验堪比观看一场优质电影。这里要为马亲王点赞,故事中的情节基本上可以和民俗研究对应,可见是下过功夫的。
阅读的快乐来源于读书与旅行的连接。2017年4月份,我用半个月的时间去新疆天山一带、甘肃河西走廊转了一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诚不我欺,读书果然和旅行更配哦。别的不表,单说地名就足以让人魂牵梦萦,楼兰、龟兹、车师、乌孙、疏勒……神秘而远却又耳熟能详的西域三十六国,我们不都是似曾相识?不都是在书中见过么?更不要说阳关、凉州、玉门这些孩童时代就会背诵的唐诗宋词里经常提及的了。单单一个敦煌,就已经承载了太多,但凡对中国文化稍感兴趣的人谁会不知道飞天?又有谁不曾听说反弹琵琶?更何况有《文化苦旅》中的《莫高窟》一文几乎是那几年每一名中学生的课外必读。
阅读的快乐来源于书本与现实的连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书店买了一本胡适文集——《容忍与自由》。这段时间恰好是我职业倦怠的一个阶段,(对,我的确倦怠了,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总会在某个阶段心灰意懒,不过度过了也就没什么。)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若对用以糊口的工作提不起兴趣,不妨发展点业余爱好,因为一个人如何利用业余时间,往往决定了他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赌徒一开始也都是下班之后才赌博的,而很多大家就是把握住了业余时间做出成绩的。这些话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们的眼睛不一定非要盯在办公桌上啊,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事情值得追求,所谓成功也不一定非要由旁人予取予夺。若能问心无愧、若能不留遗憾,为何不能学东坡先生那样“一蓑烟雨任平生”呢?
论读书,最佩服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何等的旷达潇洒。我本愚钝,难以望其项背,但求做到“平生好读无用书”,简简单单的享受这份读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