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婉兮
1
我第一次见到那个孩子时,他还被裹在襁褓里,露出白白嫩嫩的一张小脸来。
老公介绍说:“这是堂弟家的太子爷,生了两个女儿才有他,爱得跟什么似的。”
“三个孩子?”我下意识地问,眼光瞟向坐在角落里的两个小女孩,心里有些淡淡的不平,但也转瞬即逝。毕竟在这个云贵交界的小村子里,重男轻女屡见不鲜。
我很快就忘了这个小男孩,直到上个月,再次在公公的寿宴上相见。
他快三岁了,已经会走会跑,坐在饭桌上时,一刻不停地扭动身体,嘴巴里念念有词,要吃肉、要喝水、要喂饭。
母亲一一照做,带着满脸的慈爱笑容,把儿子伺候得服服帖帖,不时也会使唤两个女儿:给弟弟擦擦嘴!回家去取弟弟的小勺和小碗!给弟弟夹一块肉!
我有些看不惯,便问道:“他还不能自己吃饭?”
“是啊。”母亲含笑回答,似乎并未发现不妥,仍自顾自把米饭吹凉了往孩子嘴边送。我看了一眼,碗里几乎都是肉,不见一点蔬菜。
我忍不住又管起了闲事:“小孩子家挑食不大好,我给外甥女买了绘本,不如送你们几本,你给他讲讲蔬菜水果之类的。”
母亲面有难色:“他还不到三岁,能看什么书?”
“不光看,你得给他讲。”
“嫂子,你可别为难我了。”她笑起来,“我大字不识几个,这活儿我可干不来。”
“那你们怎么哄睡?讲故事唱儿歌吗?”
“给他看手机啊!看看动画片玩玩游戏,累了自然就睡了。”
她说得云淡风轻,我却听得惊心动魄。因为我忽然发现,这个粉妆玉琢的孩子,很可能已经输了一大半的人生。
他的同龄人,正在狠狠地抛弃他。
2
闺蜜的女儿也是两岁多,比这位小侄儿还小三四个月。但她已经能够独立吃饭,筷子勺子都会用,吃饭无需大人哄,肉丸、玉米、青菜甚至苦瓜,样样都能大口大口地吃下去。
可这并非天赋异凛,而是源自有意识的训练。
女儿不到一岁,闺蜜便买来儿童专用的餐桌和餐具,要孩子和大人一起开饭,“我想让她从小就明白,吃饭是一种仪式。”
开始时,小女孩吃得一塌糊涂,饭粒蹭得满脸都是。吃面条费劲,她便直接用手去抓。闺蜜却只是一笑而过,任由女儿自己去探索学习。
但你不要小看幼儿的模仿能力,不到半年,小女孩已经把筷子使得有模有样,还学会了剥鸡蛋、收拾自己用过的碗碟。
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其实已经在塑造孩子的自理能力与学习意识,把自立、坚持、勤劳等优良品质融入他们的成长。
我们常说教育就是拼爹拼妈,但被拼的绝不仅仅是财富地位,更是父母的眼光与格局。
当你把富养理解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时,别人已经在磨练孩子的翅膀;
你的孩子在动画片中沉迷,别人的孩子已经开始背单词读唐诗;
你的孩子从未出过远门,别人的孩子已经看过大洋彼岸的日出日落……
我知道,从一出生就开始竞争的人生是可悲的,可世界本就不是安宁的桃花源。
即便没有争输赢的心,你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拉入整个社会的比较与竞赛。
3
我的朋友圈里,有一线城市的高知父母,也不乏出卖体力的底层劳动者。
看着他们晒娃晒育儿,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象,这些孩子,也许会在十几年后同时参加高考,做一模一样的试卷。或者应聘同一个岗位,面对分毫不差的笔试和面试……
但他们的竞争力,或许在幼年时期就拉开了差距离。
这是父母的阶层背景与学识差异共同构成的不可抗因素,它和阶层固化一样,是个根深蒂固的时代症结。
对此,我们只能尽力去改变能改变的那部分。所以才有人一再强调,“没伞的孩子要用力奔跑!”
而人生的奔跑,从出生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穷人不配养孩子。
富贵之家也出骄奢淫逸的败家子,贫寒夫妻同样可能养出知书达礼的谦谦君子。为人父母的最重要职责,是把勤奋、谦卑和自立灌输进孩子的头脑。
在养儿育儿中,硬件投入是锦上添花,软实力建设才是雪中送炭。
所谓被同龄人抛弃,并不是输在了一堂早教课一次境外游,而是那些寻常而简单的老生常谈。
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热爱学习善于发现、比如自信与谦卑……
而它们背后,往往蕴藏着支撑一生的伟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