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环游记》,一个稳妥但无新意的译名,你把它改成《亡灵总动员》、《骷髅特工队》或《寻梦奇缘》似乎也没什么不对。但好作品是不需要名字来证明的,比如豆瓣电影的评论区已经“哭声一片”。
也听见有人说,带孩子去看电影,自己却哭得像个孩子。以我自己的观感来看,非常贴切。为什么它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把故事讲好是一种能力。
可能看过的观众已经发现了,它有一个很常见的叙事结构,常见得让人几乎能够猜到故事的发展。
在观影过程中,我也走过神有过“既然有这样的铺垫,那剧情应该是这样”或者“接下来是泪点了,绷住”之类的想法。但皮克斯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精准的节奏和情感的起伏,气氛的营造、情绪的压抑和释放,一切都是那么恰如其分。绚丽的画面和精彩的音乐也能一下子抓住你的注意力(超喜欢曾曾祖母唱的《La Llorona》),拉近现实与虚拟之间的距离。
在不经意间,故事已经被调整到了你最期望的那个版本,你心知肚明,却无法抗拒,你被引导进入了“心流”的状态。在后半段两个剧情大高潮的时候,整个影院随着感情的迸发集体抹泪。
或许你会觉得亲情啊梦想一类主题,都是皮克斯惯用的老套路。不过,我们需要简单,需要纯真,需要这样美好的梦想来传递”重视家庭,珍惜家人,记住爱”的信念。
这部电影表面上说的是米格追寻音乐梦想的过程,底下还穿插了一个成功和背叛的故事,但最终的最终讲的是一个爱与遗忘的故事。作为导演的私货,这条暗线,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地方。
在影片里,掌家的是奶奶,而家里最反对音乐的,也是奶奶。
而在奶奶之前,按照这一家族女性强势的传统,操持家族的应该是埃克托(曾曾祖父)的女儿可可。她虽然保存了被从全家福撕下来的父亲的照片,却从未把照片补全,摆入家族灵堂,所以埃克托从未回过人间。
可以想象到,在曾曾祖父埃克托出走以后,不只是曾曾祖母伊梅尔达抛弃了对他的爱,还有她的女儿可可。她在年幼时以为自己被父亲抛弃,被强势的母亲拉扯大,讨厌音乐的执念也由母亲传递了下来。直到母亲离去,她一个人操持着整个家族。或许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留下的恨与父亲留下的爱在心里交织,回忆涌上心头。可可才会打开抽屉,偷偷看一看父亲的照片,读一读父亲寄来的信,哼着父亲唱过的小曲,回味那一星半点的快乐时光。
直到到了垂暮之年,米格弹起那首唱遍全世界却只是爸爸写给女儿的《请记住我》,她才在记忆最深处找回了父亲,谅解了父亲。在另一个世界,父亲也获得了母亲的谅解,回归了大家庭。
所以说,这部动画,撇开令人惊艳的视觉冲击力和感人至深的配乐不讲,它从米格的追梦和成长转到埃克托的忏悔和归家,又转到讲德拉库斯的成功与背叛。但它最想描述的,是一个年华垂暮的老人,经历了日日夜夜想念与失望,最终与父亲达成和解也与自己达成和解的一生。
也许你会说,这都是我自己想象出来的,那有何妨?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且我也不是毫无根据的。毕竟该片的英文原名就叫Coco(这种用片名来揭示剧情的手法有点参照《菊次郎的夏天》),可可,这个安详的老奶奶,才是藏在热闹故事后面最深情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