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书扉页说得时间统计法如此的神奇,就问自己为何不从统计阅读它所需用的时间开始呢?
行动才是检验真理的方法。
阅读《奇特的一生》时间开销记录:
第一阶段:
时间:2016年10月29号
06:00-06:50 Part1~Part4,35页
17:25-21:30 Part5~Part16 ,210页
事件:格拉宁《奇特的一生》,一共254页
用时:3小时55分
第二阶段:
时间:2016年10月30号
06:30-7:23,47分钟
事件:梳理笔记导图
用时:47分钟
合计用时:4小时42分钟
在没有统计之前,一直觉得应该怎么也得用上一天的时间才能阅读完它,没想实际用在阅读上的时间真的不多。倒是一天之中刷手机2小时,神游1小时,睡觉40分钟还有不少黑洞时间等等,时间就是这么溜走的。
虽然这次还只是小小的尝试只记录单项阅读的时间而已,却有了些有趣的发现:
1.精力易分散,阅读时易被环境和信息干扰,所以在早晨阅读环境是最好。且想集中精力时就尽量屏蔽掉一切影响因素,如断网,独处……
2.时间易碎片,这个是是自己不自知间的碎片化,也就是在注意力涣散时,不自觉的就想刷手机,自控力有待提高。
3.虽然其他的时间没有准确的去统计,但也大概知道花费多少,潜意识有在记忆。
4.阅读还阔以治失眠,哈哈~昨晚21:40就见周公了。
以上是自己记录时间后的感受。
令人惊叹的一生,他是如何做到的?带着这个问题开启阅读。
它主要是介绍了柳比歇夫坚持了56年用他自创的时间统计法来记录时间开销和总结,从而达成自己远大的目标。
其实我也和书中作者一样,一开始就带有自己的偏见,把自己的生活用时间来定框架,会不会太机械化了,失去了该有的创意。这样真的好吗?
随着深入阅读,直到看完第八章,开始推翻自己的观点了,其实他的时间统计法建立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自己要有一个人生目标。想想自己希望从生活中得到什么?再围绕目标去展开,所有的时间记录是为了得知完成小目标所需多少时间,再对下一步的目标做更合理的规划。此方法其实是可以因人而异,根据自身的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你了解自己吗?知道自己的喜好吗?自己这一年来有什么变化?自己的工作精力,兴趣爱好是否有发生什么变化……回想一下,要让我详细的说明,还真没有一个准数。原来我对自己其实可能真是一点也不了解。
都说看一个人喜欢什么,就看他把时间花在什么地方。同理,想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通过时间记录,找到自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也是一个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过程。
细想一下,当统计的时间被量化后,就会有惊人的发现,自己浪费的时间,将会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想成长,你是真的有在努力吗?让时间数据说话吧。
书本中的一些方法论见以下笔记导图:
努力一点,是为了看清自己最后能走到哪里,它就是成长的足迹。--零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