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后在实践中领悟之,不亦与古之贤人有共鸣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随着时间的推移,心智的改变,可能有不同的体悟。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出了儒家的风度与超然。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其为人做事,孝弟而好犯上者,鲜有耳闻;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没有。君子务本,本既立而道行,孝弟之美德,其为仁之本吗?”
有若,七十二贤弟子之一。一说有若比孔子小33岁。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善于谄媚之人,很少能仁。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事而不忠了吗?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了吗?道听途说了吗?”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到了千乘之国,敬职敬责而有信用;节俭而爱人,使民不违农时。”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弟子在家则孝,出门则待人如弟,严谨而有信,大爱无疆而亲近仁者,行孝弟仁爱而有余力,则可以学习诗书。”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善待贤人,能使人面貌容色为之改善;事奉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死而无悔;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我一定认为他是大有所学了。”
卜商,字子夏,据说是晋国人,比孔子小46岁,文学之士。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自重,则不可能有威信,学则不牢。笃于忠信。无友不如己者。有过则勿惮改。”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考虑到终寿之时,顾及到身后,民德就能归于淳厚。”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于子贡说:“夫子到了一国,必定能知其政令,是求来的,亦或是人主动告诉他的?”子贡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大概是异乎人之求的。”
陈亢,字子禽,据说比孔子小43岁。端木赐,字子贡,据称比孔子小31岁。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在看他的志向,父没回想他的行动,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是孝了。”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若说:“礼的作用,和为贵,先王之道,和为美,大小之事皆是一团和气,亦有所行不通。为和而和,不以礼节制之,也是不合适的。”
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信用近于公平,才能得到听从。恭敬近于礼仪,远耻辱也。依靠外援不失其亲族,亦可为首领了。”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食不求饱,居不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入正道而正己焉,可谓是好学了几乎。”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而不谄媚,富而无骄气,怎么样?”孔子说:“可以。尚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说:“《诗 卫风 淇奥》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描绘一位美男子,容貌整丽,有如雕玉)?就是比喻这种贫而乐,富而好礼的美德吗?”孔子说:“赐也,可以开始与你谈诗了。告诸往而知今,善于联想贯通了。”
孔子与子贡的对话,轻松幽默而有趣。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别人是否能理解自己,是否愿意宽容自己或崇拜自己,这些不足为虑,患不知人也,能不能看透人性,看穿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