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把我们丢到不同境地,接受自己拥有的,追寻自己想要的,做好自己能做的,这就是最好的意义。即使这个意义看上去没那么“有意义”也不要紧。
——古典《拆掉思维里的墙》
3、价值不分高低,每一种都很珍贵
改革开放以来,时代的滚滚洪流推着我们不断向前,也见证了许多人从籍籍无名到功成名就。
反观自己,却好像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工作不顺,感情受挫,一事无成,前途渺茫,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最近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这些别人的劳动成果,我恐怕得过上原始人的生活。
曾经听过一个三个工匠的故事。
从前,有三个工匠,他们在同一个教堂工作。
第一个工匠工作目标就是为了养活自己,所以工作时常常无精打采。
第二个工匠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努力工作,想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第三个工匠的工作的目标是成为一个艺术家,所以在工作中精益求精。
这个故事常来来论证目标的重要性,虽然结论没什么问题,但是它的落脚点有点不妥。
三个工匠或许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面对不同的处境,也就有了不同的目标。
第一个工匠可能还挣扎在温饱线上,那他努力工作大概率是为了能吃饱穿暖,而不是成为一个艺术家。
第三个工匠或许已经不用再为温饱而操心,那他就更有可能把成为艺术家当成自己的追求。
4、人生的不同阶段,追求自己想要的就好
三个木匠的故事可以是不同人的选择,也可以是同一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选择。
1982年上映的电影《牧马人》,在时隔30多年后再次爆火。影片中的台词“老许,你要老婆不要?”,被许多人争相模仿。
电影男主人公许灵均在不同年龄阶段,面临不同处境,他追求的人生意义也不尽相同。
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的许灵均,是封建婚姻所结下的苦果。11岁时,父母因感情不和分开,之后父亲离家远赴美国,母亲也因病过世。
在那个特殊年代,富裕家庭的出身却也让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许灵均二十多岁时被打为右派,被派到敕勒川的牧场放马,成为了牧马人。
在这之前,他是学校的教师,别人只需要劳动教养两三年就可以重新回去参加工作。
但是他犯了出生罪,投错了胎,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机会再参加工作了,甚至一度想要自杀。
刚开始放马的那段日子里,许灵均家里只有一口锅,一个碗,一双筷子。
那时候的他最希望的不过是可以吃饱饭,不用忍饥受冻,梦想着有朝一日可以回去重新参加工作。
三十多岁时,许灵均遇到了从四川逃荒过来的姑娘秀芝。
有了家庭之后,他更有动力了,他希望有一天能摘掉右派的帽子,想着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WG结束后,已经40多岁的许灵均终于又重新站在了讲台上。
恰巧此时,自小就抛下许灵均远走他乡的父亲找到了他,此时的许父已经已经是一个亿万富翁。
许父想把许灵均和他的妻子孩子都接到美国继承他的家业,也想弥补之前对他的亏欠。
当时的美国的经济繁荣,与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形成鲜明对比。
如果许灵均答应了父亲,他将会功成名就,有着花不完的钱。这似乎是一个不用多加思考就能有答案的问题。
许父对许灵均说“20年受了那么多的痛苦,还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呢?”
许灵均说如果许父早五年回来,他会选择跟他一起去美国,但是今时不同往日,他他的人生已经进入新的阶段。
纠结过后,许灵均选择了留下来,他说“我死去过,不过我又活过来了,我不但找到了人的价值,还找到了人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