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晚饭,想起母亲的嘱咐,拉着满车的东西去送礼。
中国人素来礼重,母亲家也不例外。每到春节、中秋,家在县城的亲戚都会来提着大包小包来看望;主要是小辈或平辈比父母小的来送,也有少数年岁比父母大的,不过很少。
小时候的送礼相对简单,我曾经深有体会:一张麻纸包四块月饼(春节会换成点心),纸绳一扎,就是一份拿得出手的礼品。
那时候谁也不会笑话谁,也不用过多盘算,家里收的点心包,难免会原封不动的回到主人手里:没办法!谁让它们都长一个样呢?
后几年到现在,送礼可就得盘算了:家里早早有人送过来堆在里屋,母亲基本能记个差不多。二姨拿的饮料,大舅给的啤酒,三叔带的是点心加白酒…
礼物的种类多了,包装也各具特色,再不小心给人家拎回去的话,可就太不好看了。
上了岁数,记忆力下降,今年就出现这种情况:准备去一个姑姑家送礼,母亲就记不起人家当时带的是什么东西了。满屋子的盒装奶、桶装油,铁定是吃不完,但是因为记不起人家送的啥,只好重新想办法。
人家提着奶过来,你再提着奶送过去,你什么意思?
也有一种送礼,和亲戚之间的来往不同,具有很大的目的性,这才是真正的送礼。
准备求人办事的,业务往来之间的,下级“看望”领导的…
这种礼,价值更高一些,礼物的选择也更加考究;并且是目的性越强、期望越高,礼物就越考究。
这就需要事先打听和了解收礼人的爱好和需求,所以有一个关键词就叫做“投其所好”:喜欢抽烟喝酒的送名烟名酒,喜欢古玩的送名人字画,喜欢名牌的直接劳力士,喜欢美女的就……
嗯嗯,这个…,得考虑清楚再送…
总之,送什么,对于送礼的人来说也是一门考验,否则费钱不讨好还有可能被人笑话,并且办不成事儿。前几年就听说过一个去省里攀关系的,赶着火车背了一个狍子给送到家里;结果人刚下到一楼,狍子就从阳台扔了下来。
这事儿能办成吗?
所以说,不论是走亲戚还是跑关系,不论是过节的礼尚往来还是有目的而为,这送礼都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别的不说,就说过节走亲戚,带东西时还得琢磨一下对方是不是有糖尿病、自己的东西是否无蔗糖。
虽说对方也不一定真的在乎你带的是什么,但是送的巧、送的合适,不就显得你自己会来事儿么?
不过这种情况,只限于走亲戚,如果是求人办事儿、跑关系,人家可就很在乎你送什么了…
“礼”,还真有点学问。